主页 榜书介绍 新闻中心 名家介绍 精品长廊 各地名家 大赛作品展 创作园地 联系我们
主页 >新闻中心 > 每日更新
新闻中心
每日更新 >
相关展示 >
书画动态 >
公告公示 >
热点新闻 更多>>
丈二巨幅榜书“中国... 2020-03-30
雨石:书法是修身之... 2020-03-30
书法收藏不能不知的... 2020-03-30
企业家江阴办书法展... 2020-03-30
桂林百名老年书画家...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梦 燕赵情——... 2020-03-30
红色主题书法展 2020-03-30
“我的书法梦—于恩...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聚焦乡村振兴】五管齐下 聚力共奏振兴曲

2020-03-30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产业振兴

  小石榴 鼓腰包

  新疆日报讯(记者宋雅文报道)“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15日,在叶城县伯西热克乡托万欧壤村千亩石榴种植基地,村里的模特队正在为石榴拍照代言,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甜石榴挂满枝头,像无数盏“小灯笼”,美不胜收,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伯西热克乡素有“石榴之乡”的美誉,这里种植的石榴颜色鲜红,个大、籽粒大、皮薄、酸甜汁多,深受人们的青睐。对于托万欧壤村的村民来说,甜石榴可是他们的“宝贝疙瘩”,因为种植石榴,村民收入提高,过上了幸福日子。

  在村民吐尔逊·买买提的印象中,以前村里也种植石榴,但并没有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善。“以前种石榴产量低、销售难、价格低。”吐尔逊感慨地说。

  如何在提高石榴产量的同时还不影响口感,成了摆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分公司驻托万欧壤村第一书记柏常青介绍,在发展石榴产业过程中,他们多次邀请县农业部门技术员到田间地头为果农讲解石榴管护技术,为村民做培训、上门指导,提高村民种植技术,增强科学种植意识,同时优化石榴品种,为石榴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村里1500多亩石榴种植基地的石榴已全部挂果,亩产量预计在700公斤,下一步我们计划让村民在石榴树下散养鸡、鸭、鹅,这样不仅能减少树木的病虫害,还能提高经济收入。”柏常青说。

  看着树上红彤彤的石榴,吐尔逊的心里美滋滋的。

  除了自己种植石榴,不少村民还选择将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

  “我们合作社走的是‘合作社+贫困户’的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分红的方式,让村民当合作社股东,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和扶贫的双赢。”红太阳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努尔买买提·吐拉麦提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规模继续扩大,经营流转林果地360亩,共有55户贫困户将150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下一步,合作社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发展石榴产品深加工以及林下养殖。

  柏常青介绍,近年来,全村不仅在石榴种植上下功夫,还依托石榴资源优势和石榴基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

  “如今,小小的石榴已经成为村子的富民产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调动农民种植石榴的积极性,延伸石榴产业链,将产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让石榴产业成为村里红红火火的产业。”柏常青说。

  人才振兴

  聚人才 强基础

  新疆日报讯(记者杜建辉 通讯员常学辉报道)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尉犁县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积极引导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回乡创业,支持有丰富种植养殖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人才,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向人才要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兴平镇达西村26岁的大学生阿依努尔·吐尔洪就是返乡创业的一员。2013年,阿依努尔考上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在本校读研究生。2019年暑假,阿依努尔回到家乡后,进入达西村电商产业园实习,通过组织电商协会会员业务培训等机会,她做起了微商。短短两个月,阿依努尔通过网络把乡亲们的水果、干果等特产卖到了内地,赚了1万余元。

  “走,回乡创业去!”如今已经成为潮流。尉犁县电商店铺免租金、创业担保贷款、实用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为“归雁”筑巢的政策举措,吸引了一大批像阿依努尔一样视野开阔、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人才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在兴平镇孔雀村,一块块棉田错落有致,优质的棉花像雪花一样铺满整个棉田,尤为壮观。大型农机规模化耕种、节水灌溉、无人机精准植保飞防、大型采棉机采收……说到棉花种植,32岁的村民谭又端如数家珍。

  过去是农民,今天还是农民,但技术水平已不能同日而语。谭又端出生农家,中专毕业便外出务工,后又返乡务农。2018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对无人机植保产生浓厚兴趣的他,报名参加了植保无人机执照考试,考试通过后买了两架植保无人机承接棉田飞防业务。

  此后,在国家农机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下,谭又端越干越有劲,3辆大型农机天天有活干,他的植保无人机更是成了乡亲们科学种植的好帮手。

  这些年,通过参加县乡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自己的潜心钻研,谭又端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

  艾合买提江·吐尔逊是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研究生,2019年3月,尉犁县将他招入畜牧兽医人才队伍。短短半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精神,迅速摸清了该县畜牧养殖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录制了3期关于羊的品种改良及饲养管理方法的视频,视频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尉犁县搭建舞台,内挖潜力,拓宽人才振兴的培育途径,将思想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等“领头雁”选拔出来,目前已培养和选拔634名村级后备干部。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合作社运营、村庄管理等方面培养实用人才,目前已储备410名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农牧民2300余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雄厚的人才队伍基础。

  文化振兴

  育新风 添活力

  新疆日报讯(记者何玲 通讯员甘润报道)《玛纳斯》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玛纳斯》的宣传推广,助推了阿合奇县阿合奇镇佳朗奇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走进佳朗奇村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主干道两侧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主题文化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墙上的图画形象地展现出柯尔克孜族人民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现在,对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的村民来说,整齐的安居房、干净的乡村道路等都不是村里的亮点,让他们最为自豪的是《玛纳斯》在村里的展示与传唱。

  《玛纳斯》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百科全书。

  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合奇县是《玛纳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为了确保《玛纳斯》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2014年6月,佳朗奇村以开展整村打造为目标,建设柯尔克孜民俗文化村,其核心区分为:柯尔克孜人家、杏林吐翠、田园牧歌、文化展示区、海棠景观、马背文化体验区等部分。

  阿合奇县水利局驻佳朗奇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肉孜阿力·阿赛克介绍,为了让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2019年,工作队联合村党总支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线,巧借民族特色,利用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旅游文化资源,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经营牧家乐,成立牧家乐产业协会,精心打造“党建+协会+农户”模式的党建促脱贫示范点。

  工作队和村党总支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工作模式,为群众广开致富路子,加强党员带动示范引领,逐步引导贫困户党员带头入会,现已开办牧家乐20家,形成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的发展格局。

  据初步统计,今年1月到9月,佳朗奇村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已达2.3万余人次,每户贫困户月纯收入达0.6万元,户均年增收预计达5万元。

  生态振兴

  生态好 旅游兴

  新疆日报讯(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报道)深秋季节,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草原深处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寂静得像是进入了冬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经过了夏天旅游高峰期的忙碌,这里的人们正忙着给自己充电,悄悄地提升致富本领呢!

  10月11日,特克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琼库什台村旅游服务协会举办了一场琼库什台村乌孙古道向导技能培训班,吸引了村里45位牧民报名参加。15日这天,22名表现优异的学员参加了户外拓展训练,提升户外带队技能。他们要徒步至乌孙古道的天堂湖。

  琼库什台村旅游服务协会会长刘明江是琼库什台村民宿“云海山庄”的负责人,今年才开始在这里开民宿的他原本更多是想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休憩之地,但琼库什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朴素的民风,让他产生了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

  生态振兴释放的红利,让琼库什台这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村庄不断涌现出新的发展活力,也给了刘明江施展本领的平台,他成为新成立的琼库什台村旅游服务协会第一任会长。

  回顾村里这一年的发展变化,刘明江如数家珍:“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生态财富,琼库什台村的旅游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村里58户村民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就拿在我们民宿务工的小伙子叶尔江来说,通过利用自家的马匹提供骑马服务,8月份他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有山、有水、有草原的乌孙古道琼库什台村,户外向导无疑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职业。2013年,村里通过成立马队合作社,让村民参与骑马服务这一旅游业态。

  7月,琼库什台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9月,琼库什台村旅游人次为8.24万人,人均消费850元,带动农副产品及马队等消费15万元,就地就近解决就业420人。今年这里的道路、电力、水利等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琼库什台村的发展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的。这两年,通过禁牧、划区轮牧、执行草畜平衡工作等方式,琼库什台村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村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也在加深,从事旅游、畜牧等生产的同时主动化身为环境保护的使者。今年夏天,村里多次组织志愿者清理路边垃圾,引导游客爱护环境。

  “琼库什台村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资源,我们将通过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保护的要求,使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铺就村民增收致富的大道。”喀拉达拉镇镇长夏依扎提·居马洪说。

  组织振兴

  党徽亮 人心齐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昌吉记者站刘茜报道)这里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明星村,白墙黛瓦的农舍、绿树红花的村道,170户472人,去年人均收入19280元;这里是乌鲁木齐、昌吉两地的“菜篮子”,平均每天有19吨蔬菜运往乌昌各地;这里是昌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今年累计投入907万元,推进改厕、改水、改电、改路、改围墙、改大门、改庭院、改风貌的“惠民八改”工程——这里就是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早些年,土梁村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如今,村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村民跟着干,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双赢,民富景美村振兴。

  10月14日一大早,在土梁村小游园,一个皮肤黝黑、高大结实的汉子正带着十几名村民打扫卫生。当天,是村党员公益活动日,村头巷尾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这个汉子就是土梁村党总支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崔新军。“全村46名党员,每月有十二三天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像打扫卫生、帮助邻里、冬天清雪等。”崔新军说。

  58岁的崔新军是村里的种菜能手,也是大棚葡萄种植户。这位“崔大户”可不简单,1995年开始种菜,2014年开始种植大棚葡萄,每年收入10多万元,是有名的致富能手。1995年,他在一座4分地的大棚种菜挣了6000多元,相当于别人10亩大田的收入。第二年,他带着村民一起干,村里一下多了90多座大棚。土梁村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农村电子商务+致富能手带头+商超对接”等多种途径帮助菜农拓宽销路。如今,全村有温室大棚830座,年产蔬菜7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400多万元。

  在土梁村党总支书记常雪飞眼里,农村党组织向上对接政策,沟通需求,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进村;向下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落地乡村振兴的各项具体举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堡垒,大家的心齐了,劲头更足了。

  常雪飞介绍,一月一次的“村民说事日”,大到产业发展,小到村里种什么树,都要在议事会上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村“两委”干部现场解答和领办,进一步聚焦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点。

  80后农民陶立杰,是村里第一个推行大棚滴灌,第一个使用卷帘机的人。从1998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到现在15个大棚春秋种植两茬,每年收入30多万元。除了担任土梁村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外,陶立杰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村里“党员服务队”的技术顾问,村民有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都爱找他。2010年,他被昌吉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上一篇:陈全国在乌鲁木齐市调研
下一篇:河北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双百双千”行动
每日更新 >
111
相关展示 >
111
书画动态 >
111
公告公示 >
111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 每日更新

【聚焦乡村振兴】五管齐下 聚力共奏振兴曲

2020-03-30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产业振兴

  小石榴 鼓腰包

  新疆日报讯(记者宋雅文报道)“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15日,在叶城县伯西热克乡托万欧壤村千亩石榴种植基地,村里的模特队正在为石榴拍照代言,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甜石榴挂满枝头,像无数盏“小灯笼”,美不胜收,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伯西热克乡素有“石榴之乡”的美誉,这里种植的石榴颜色鲜红,个大、籽粒大、皮薄、酸甜汁多,深受人们的青睐。对于托万欧壤村的村民来说,甜石榴可是他们的“宝贝疙瘩”,因为种植石榴,村民收入提高,过上了幸福日子。

  在村民吐尔逊·买买提的印象中,以前村里也种植石榴,但并没有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善。“以前种石榴产量低、销售难、价格低。”吐尔逊感慨地说。

  如何在提高石榴产量的同时还不影响口感,成了摆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分公司驻托万欧壤村第一书记柏常青介绍,在发展石榴产业过程中,他们多次邀请县农业部门技术员到田间地头为果农讲解石榴管护技术,为村民做培训、上门指导,提高村民种植技术,增强科学种植意识,同时优化石榴品种,为石榴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村里1500多亩石榴种植基地的石榴已全部挂果,亩产量预计在700公斤,下一步我们计划让村民在石榴树下散养鸡、鸭、鹅,这样不仅能减少树木的病虫害,还能提高经济收入。”柏常青说。

  看着树上红彤彤的石榴,吐尔逊的心里美滋滋的。

  除了自己种植石榴,不少村民还选择将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

  “我们合作社走的是‘合作社+贫困户’的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分红的方式,让村民当合作社股东,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和扶贫的双赢。”红太阳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努尔买买提·吐拉麦提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规模继续扩大,经营流转林果地360亩,共有55户贫困户将150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下一步,合作社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发展石榴产品深加工以及林下养殖。

  柏常青介绍,近年来,全村不仅在石榴种植上下功夫,还依托石榴资源优势和石榴基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

  “如今,小小的石榴已经成为村子的富民产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调动农民种植石榴的积极性,延伸石榴产业链,将产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让石榴产业成为村里红红火火的产业。”柏常青说。

  人才振兴

  聚人才 强基础

  新疆日报讯(记者杜建辉 通讯员常学辉报道)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尉犁县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积极引导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回乡创业,支持有丰富种植养殖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人才,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向人才要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兴平镇达西村26岁的大学生阿依努尔·吐尔洪就是返乡创业的一员。2013年,阿依努尔考上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在本校读研究生。2019年暑假,阿依努尔回到家乡后,进入达西村电商产业园实习,通过组织电商协会会员业务培训等机会,她做起了微商。短短两个月,阿依努尔通过网络把乡亲们的水果、干果等特产卖到了内地,赚了1万余元。

  “走,回乡创业去!”如今已经成为潮流。尉犁县电商店铺免租金、创业担保贷款、实用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为“归雁”筑巢的政策举措,吸引了一大批像阿依努尔一样视野开阔、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人才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在兴平镇孔雀村,一块块棉田错落有致,优质的棉花像雪花一样铺满整个棉田,尤为壮观。大型农机规模化耕种、节水灌溉、无人机精准植保飞防、大型采棉机采收……说到棉花种植,32岁的村民谭又端如数家珍。

  过去是农民,今天还是农民,但技术水平已不能同日而语。谭又端出生农家,中专毕业便外出务工,后又返乡务农。2018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对无人机植保产生浓厚兴趣的他,报名参加了植保无人机执照考试,考试通过后买了两架植保无人机承接棉田飞防业务。

  此后,在国家农机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下,谭又端越干越有劲,3辆大型农机天天有活干,他的植保无人机更是成了乡亲们科学种植的好帮手。

  这些年,通过参加县乡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自己的潜心钻研,谭又端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

  艾合买提江·吐尔逊是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研究生,2019年3月,尉犁县将他招入畜牧兽医人才队伍。短短半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精神,迅速摸清了该县畜牧养殖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录制了3期关于羊的品种改良及饲养管理方法的视频,视频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尉犁县搭建舞台,内挖潜力,拓宽人才振兴的培育途径,将思想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等“领头雁”选拔出来,目前已培养和选拔634名村级后备干部。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合作社运营、村庄管理等方面培养实用人才,目前已储备410名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农牧民2300余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雄厚的人才队伍基础。

  文化振兴

  育新风 添活力

  新疆日报讯(记者何玲 通讯员甘润报道)《玛纳斯》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玛纳斯》的宣传推广,助推了阿合奇县阿合奇镇佳朗奇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走进佳朗奇村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主干道两侧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主题文化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墙上的图画形象地展现出柯尔克孜族人民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现在,对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的村民来说,整齐的安居房、干净的乡村道路等都不是村里的亮点,让他们最为自豪的是《玛纳斯》在村里的展示与传唱。

  《玛纳斯》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百科全书。

  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合奇县是《玛纳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为了确保《玛纳斯》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2014年6月,佳朗奇村以开展整村打造为目标,建设柯尔克孜民俗文化村,其核心区分为:柯尔克孜人家、杏林吐翠、田园牧歌、文化展示区、海棠景观、马背文化体验区等部分。

  阿合奇县水利局驻佳朗奇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肉孜阿力·阿赛克介绍,为了让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2019年,工作队联合村党总支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线,巧借民族特色,利用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旅游文化资源,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经营牧家乐,成立牧家乐产业协会,精心打造“党建+协会+农户”模式的党建促脱贫示范点。

  工作队和村党总支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工作模式,为群众广开致富路子,加强党员带动示范引领,逐步引导贫困户党员带头入会,现已开办牧家乐20家,形成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的发展格局。

  据初步统计,今年1月到9月,佳朗奇村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已达2.3万余人次,每户贫困户月纯收入达0.6万元,户均年增收预计达5万元。

  生态振兴

  生态好 旅游兴

  新疆日报讯(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报道)深秋季节,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草原深处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寂静得像是进入了冬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经过了夏天旅游高峰期的忙碌,这里的人们正忙着给自己充电,悄悄地提升致富本领呢!

  10月11日,特克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琼库什台村旅游服务协会举办了一场琼库什台村乌孙古道向导技能培训班,吸引了村里45位牧民报名参加。15日这天,22名表现优异的学员参加了户外拓展训练,提升户外带队技能。他们要徒步至乌孙古道的天堂湖。

  琼库什台村旅游服务协会会长刘明江是琼库什台村民宿“云海山庄”的负责人,今年才开始在这里开民宿的他原本更多是想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休憩之地,但琼库什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朴素的民风,让他产生了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

  生态振兴释放的红利,让琼库什台这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村庄不断涌现出新的发展活力,也给了刘明江施展本领的平台,他成为新成立的琼库什台村旅游服务协会第一任会长。

  回顾村里这一年的发展变化,刘明江如数家珍:“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生态财富,琼库什台村的旅游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村里58户村民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就拿在我们民宿务工的小伙子叶尔江来说,通过利用自家的马匹提供骑马服务,8月份他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有山、有水、有草原的乌孙古道琼库什台村,户外向导无疑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职业。2013年,村里通过成立马队合作社,让村民参与骑马服务这一旅游业态。

  7月,琼库什台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9月,琼库什台村旅游人次为8.24万人,人均消费850元,带动农副产品及马队等消费15万元,就地就近解决就业420人。今年这里的道路、电力、水利等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琼库什台村的发展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的。这两年,通过禁牧、划区轮牧、执行草畜平衡工作等方式,琼库什台村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村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也在加深,从事旅游、畜牧等生产的同时主动化身为环境保护的使者。今年夏天,村里多次组织志愿者清理路边垃圾,引导游客爱护环境。

  “琼库什台村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资源,我们将通过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保护的要求,使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铺就村民增收致富的大道。”喀拉达拉镇镇长夏依扎提·居马洪说。

  组织振兴

  党徽亮 人心齐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昌吉记者站刘茜报道)这里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明星村,白墙黛瓦的农舍、绿树红花的村道,170户472人,去年人均收入19280元;这里是乌鲁木齐、昌吉两地的“菜篮子”,平均每天有19吨蔬菜运往乌昌各地;这里是昌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今年累计投入907万元,推进改厕、改水、改电、改路、改围墙、改大门、改庭院、改风貌的“惠民八改”工程——这里就是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早些年,土梁村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如今,村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村民跟着干,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双赢,民富景美村振兴。

  10月14日一大早,在土梁村小游园,一个皮肤黝黑、高大结实的汉子正带着十几名村民打扫卫生。当天,是村党员公益活动日,村头巷尾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这个汉子就是土梁村党总支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崔新军。“全村46名党员,每月有十二三天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像打扫卫生、帮助邻里、冬天清雪等。”崔新军说。

  58岁的崔新军是村里的种菜能手,也是大棚葡萄种植户。这位“崔大户”可不简单,1995年开始种菜,2014年开始种植大棚葡萄,每年收入10多万元,是有名的致富能手。1995年,他在一座4分地的大棚种菜挣了6000多元,相当于别人10亩大田的收入。第二年,他带着村民一起干,村里一下多了90多座大棚。土梁村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农村电子商务+致富能手带头+商超对接”等多种途径帮助菜农拓宽销路。如今,全村有温室大棚830座,年产蔬菜7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400多万元。

  在土梁村党总支书记常雪飞眼里,农村党组织向上对接政策,沟通需求,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进村;向下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落地乡村振兴的各项具体举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堡垒,大家的心齐了,劲头更足了。

  常雪飞介绍,一月一次的“村民说事日”,大到产业发展,小到村里种什么树,都要在议事会上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村“两委”干部现场解答和领办,进一步聚焦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点。

  80后农民陶立杰,是村里第一个推行大棚滴灌,第一个使用卷帘机的人。从1998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到现在15个大棚春秋种植两茬,每年收入30多万元。除了担任土梁村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外,陶立杰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村里“党员服务队”的技术顾问,村民有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都爱找他。2010年,他被昌吉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上一篇:陈全国在乌鲁木齐市调研
下一篇:河北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双百双千”行动
友情链接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

友情链接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311-86676562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3号

中浩第一商务北楼22层

邮编:050000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