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行草书七律诗轴》纸本行草书 123.3×5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别号柴丈、野遗、半山野遗、半亩、半亩居人、蓬蒿人、清凉山下人等,出身官宦世家,祖籍江苏昆山,出生于昆山渡桥镇,十岁随父迁居南京,后曾寓居扬州、海安,1664年后定居南京。
客居海安、扬州时期,龚贤创作了大量诗歌,居扬州期间,在六年内作诗二百多首,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时期,传于后世的《草香堂集》共收诗203首,多写于此一时期。
龚贤和鉴赏家、收藏家、官至清户部右侍郎的周亮工有着几十年的友情。周亮工在《读画录》里说龚贤“性孤癖,与人落落难合。其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
定居南京清凉山半亩园后,龚贤绘画步入多产期也是巅峰时期。他“综理宋元”“散而为逸品”;他师法造化,更钟情于个性创造,“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此时的龚画追求“厚、润、黑、浑”,技法上做层层皴染,龚氏积墨法逐渐成熟、完善;多作巨幅山水,千山万壑,气势宏大。
“他将书法融入绘画……他还提出了书法线条的法则和用笔力度,用书法的结构融会于绘画的章法。”如同诗名为画名所掩盖一样,龚贤的书法亦被其画所掩,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价。在形式上龚贤走的是一条“传统”、“中庸”的路子,从书迹看,他更像专业书家。“他的书法有韵有势,有笔有墨,有着极深的根基。”中年到晚年初期,龚贤一直以王右军等为师承对象,追求一种写法规范而又重骨势、力感的书法形式,被赞为“雄奇奔放,而不失矩矱”。晚年龚贤专以米书为师,写出了“墨丰笔健”、“笔圆气厚”、灵动多姿而不乏劲健的自家风格,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一生书法的学习对象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李邕、米芾、董其昌等诸家,他研习过隶、楷、行、行草诸体。
龚贤绘画强调用墨,注意明暗层次,讲究虚实对比,景色富有深远感、立体感。在书法中也同样注重用墨的浓淡和布白的虚实。
龚贤《行草书七律诗轴》,纸本行草书, 123.3×5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作墨色浓重,又时出飞白,笔法纵放,时见粗细变化;结体浑厚,又正欹相依;字距紧密,行间宽裕,疏密、虚实得宜。其变化多端的笔法、结构,源自米芾,而墨丰笔健、疏密相间的追求,则体现了自家的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