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国(广东) 行书杜甫《积草岭》中堂 238cm×109cm
局部
提名评委:毛国典
王道国行书《杜工部积草岭诗一首》取法正宗、气势沉雄、素朴端庄、迥异时风。此作以“二王”为根基,以宋人笔意为风神,极尽结字开阖、墨色浓淡、用笔中侧、章法聚散、节奏快慢、笔势连断等变化之能事,且于八尺素绢创作六行大字,形制大方、字大盈尺、含蓄蕴藉,较好地处理了大字创作中的气势与文雅的关系,尤为难得。这也体现了老作者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挖掘和对经典的坚守,以及运用个人才情和功力去探索个人风格的特殊意义。
张志鸿(山东) 隶书《澄玄堂乙未诗稿》中堂 239cm×116cm
局部
提名评委:何应辉
张志鸿隶书中堂用笔凝炼简劲、从容自然,结字端雅而富含生动变化,并无矫揉造作之弊,可以见得其在汉隶碑刻中多方化取、纳于己用的积淀与功力。通篇呼应协调,意连势全,气象丰丽、博洽、朗练。此作堪当本展隶书中之优秀者,若用笔再加沉厚,结字损巧益拙,或可更进一境。
刘洪镇(广东) 行书《思翁杂记》册页 32cm×32cm×12
局部
提名评委:孙晓云
此为《思翁杂记》行书册页。很明显,作者刘洪镇是学米字的。学米字往往会过份强调“弩”的笔意而形成怪癖,但此作全然不是。他选择了“杂记七则”,本身就可以分段,形成长短句,在章法上就自然轻松,有呼有息。全篇结字精准,秀丽端庄,用笔果断有力、干净利落,细部交代也很清楚。用墨浓、淡、枯、湿,照顾周全,衔接亦很巧妙。有斩钉截铁之局部,也有一气呵成之全效。此幅作品贵在没有渲染、制作、拼贴等为展览而作的流气,单纯而明了,简洁而清爽,有更强的书写性,可谓是素面朝天见真功。
孙东波(山东) 楷书曹植《洛神赋》条幅 138cm×61cm
局部
提名评委:吴 行
作品取法魏晋,精致高雅。楷书创作容易大小雷同,此件作品书写自然,生动轻松,提按分明,点画细腻。墨色上亦能用心表现,色泽纯正。章法布白颇具匠心,错落有致,留白恰当,妥帖平和。通篇精美耐读,可谓小中见大。
朱河山(北京) 草书《陈毅诗五首》中堂 248cm×109cm
局部
提名评委:胡抗美
这件作品以整体气势而先声夺人。作品综合了明清以来巨幅狂草大轴的特长,以徐渭书风为主要基调,参用张旭、祝允明、傅山的表现形式,通篇笔墨酣畅,变化丰富。该作章法有自己的思想,通过调整结体与结体、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通过取消四周空白,使得上下贯通、左右顾盼,整体上又浑然一体。从墨色表现看,通篇大致分为浓墨粗线、湿墨细线及枯墨枯线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相互之间既有交替和变化,又彼此依赖和呼应。作品以多元的对比作为大幅狂草作品的细节,从而增加了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不足之处是有些点画略嫌草率,如第二行“远”字的末笔和最后一行“歌”字中三个点的处理。另外,“耳”字竖画的抖动也显个人习气。
王 玺(上海) 篆书《石涛论画》中堂 240cm×117cm
局部
提名评委:翟万益
小篆经清代发展,风格多样,当代大有超越之势。王玺此幅本于撝叔而结体爽朗,气度昂然,运笔酣畅,率意而为,书写中赋予了抒情性,在风格追求上不固守一家,多方取法,具有朴茂恣肆之气象。上下两段文字,上用行书,下用隶书,可以看出作者较宽的书法路子,但比起主体略有逊色,尚须强化。小篆内容为《苦瓜和尚画语录》四时章中前大段,文字多处有误,但瑕不掩瑜。
刘小龙(甘肃) 楷书节录《文心雕龙》册页 26cm×10cm×11
局部
提名评委:杨明臣
刘小龙小楷册页《文心雕龙》,经多轮评选走到最后,最终获优秀作品。我提名其进入优秀作品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对古法的吸收融合比较娴熟。从作品中可清晰看到,作者对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碑》、唐人《灵飞经》、赵松雪《汲黯传》以及魏碑、隋碑墓志下过较为深入的功夫,创作时能将多种经典巧妙融合,化为己用,使作品中既有经典气息,又有个人风貌。二是用笔肯定,结字宽博,章法自然。其用笔舒展挺拔,扎实细腻,提按自然,伸缩有度。在小字创作中较好地表现了毛笔的性能,表现了较强的节奏性、书写性;结构方中偏扁,中宫宽绰,平正中富有变化,饶有趣味。作品用浅黄仿古纸,按文本自然段落断行起句,书写简静平和,不激不厉,书卷气足。三是创作态度严谨。册页十二面近两千言,自始至终神凝气畅,点画精致,沒有丝毫懈怠迟滞,无败字败笔。每页附有印刷体原文,仔细对照,无错漏,无删改,殊为不易,这反映了作者经过长期训练养成的严谨创作态度。
李国胜(河北) 行书节录《人间词话》中堂 243cm×121cm
局部
提名评委:胡抗美
这件作品的格调比较文气,通篇协调在一种自然、闲适的氛围之中,反映出作者驾轻就熟的书写能力和散诸怀抱的书写状态。作品尺幅比较大,却能以小行草的方式洋洋洒洒一贯而下,表现出手札尺牍书法中的那种精到、细腻和书卷气,实属难能可贵。作品取法多家,而能自如地融合在一起,也体现了作者变通和改造的能力。在空间处理上,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虚实相间,在平正中造险绝,于险绝中表现平正。作品中虽字字独立,却表现出强烈的连贯组合意识,并且通过结体的大小正侧来强化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形成结体姿态的变化和行气的摆动,实现了一种内在的韵律感。不足之处是两个“耶”字和“耳”字竖画的拉长显得重复。
许达(江苏)行草书《孙鑛论书》册页 40cm×22cm×12(附局部)
局部
提名评委:陈加林
此帧册页,端其字迹,有董其昌之意,亦有宋人手札之迹象。其通篇隽逸遒劲,寓刚于柔,寓动于静,睿敏而沉稳,劲健而潇洒,有青阳之气。用笔中圆厚润,运行爽劲,气机流宕,时有偏锋化阻为夷,轻挹自适,左右映带,涵养行藏。下笔沉凝于纸内,显其线条之刚劲。而跃于纸面的是一种隽逸之气,用墨充和,浓淡相宜,笔畅墨酣,神完气足,气韵生动。枯笔之处尤重质量表达,虚处生动枯而润。顿挫提按显得平和自然,在法度精严中不失活脱逸兴之态。甜而不艳,畅而不媚,这种书写的心态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艺术素养。结字构成上,跌宕起伏有致,揖让顾盼得宜,任行距自然摆动,任字“间”距,大小粗细,自然罗列,随机生发,随意而安,笔势圆活,恬淡相生,处处机抒自出,快意神聚,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马小杰(重庆) 篆书《大西南赋》中堂 237cm×115cm
局部
提名评委:王友谊
本届国展提倡自作诗文,《大西南赋》为自作四言文赋,通篇五百余字,一韵到底,是篆书中少见之作。该作品取清人篆法,可见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之遗韵,通篇整饬密致,排列井然有序,透露出清整、温润、娴雅气息。仔细品来,作品笔法婉转遒劲,笔画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起收有度,线条流动飘逸而力度遒美,将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处理得丰富灵活,意韵深长,颇具艺术情趣;结体或方或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工整和谐,严谨古朴,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墨色浓润厚朴,轻盈起落,整体统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地处西南,在感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浓、人文地理之厚、历史文明之远、宗教信仰之诚等基础上,能结合个人学识修养和融入真挚情感来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值得提倡。在书作《大西南赋》的字里行间,可以感知作者热爱家乡、讴歌大西南的丰富情怀,这也是该作让人触动之处。
李 明(安徽) 楷书节录米芾《书史》中堂 235cm×129cm
提名评委:刘洪彪
作者因其传统技法之娴熟、经典碑帖之博涉、创作理念之先进、审美趣味之高雅,近年于高端书法活动中表现突出,备受关注。其往常多以行、草书作品面世,给人以典雅而隽美、精严而率逸之总体印象。此次展览,作者一改常态,勇弃惯式,用八尺整纸,作大字楷书,在入展楷书作品中兀然醒目,赫赫提神。尤可喜者,此作唐楷加魏楷态势,楷书参行书意趣,不求字字体量一致,不事行列齐整分明,将书卷之气转化至大字巨幅之中。作者于点画之启承转折、造型之俯仰向背、行间之呼应关连、墨色之湿行涩进,皆自由挥运、任达不拘,无矫揉造作之感,为当代楷书之艺术表达提供了一个新颖鲜活、可资借鉴之范例。
李守银(江苏) 隶书刘邦《大风歌》四条屏 246cm×31cm×4
提名评委:鲍贤伦
取法汉隶刻石者最难得的是宏阔的格局与苍茫的气象,虽然能写精致的寸隶也是不错的一格,终究不能与此相提并论。李守银此件作品首先占了气局之先,通篇观之形象廓大而气势飞动。细察之则用笔稳实,书写自然不做作,线条朴厚的品质中又带几分灵动。结字布白颇用心,聚散收放强化了空间节奏,虽略有夸张过度之处,也还无伤大雅。再看文字内容为汉刘邦《大风歌》,顿觉作品风格与文义甚为契合。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诗文意蕴与笔墨挥洒相互生发的那种豪爽痛快的景象。
明松华(湖北) 章草节录《孝经》条幅 240cm×65cm
局部
提名评委:刘洪彪
时人学章草,多拟皇象、索靖、陆机、宋克和现代王蘧常等少数几家,有扎堆之势,面目趋同。又因入古不深,取貌遗神,用几个章草符号,夸张定型,书写程式化,一如“美术字”。更有不谙章草草法者,以今草乃至行书字法添加章草笔意,混写而成,表达含糊,难以识辨。此件章草条幅,融古今诸家于一体,旁涉汉草与简书,信息量大;行笔沉实稳健而又快利不拘,提按顿挫有板有眼,节奏感强;墨色湿枯得宜,涨燥合度,笔笔顺势写至墨渴,呈现墨色“自然段”,书卷气足。今人作章草,能兼得高古之气和时代之风,实属难得。此作虽非笔笔精致、字字珠玑,尚须不断充实、改善与提高,但置于十一届国展章草作品群中,仍不失为上乘之作。
叶韶霖(福建) 隶书薛雪《一瓢诗话三则》中堂 240cm×96cm
局部
提名评委:鲍贤伦
隶书创作的取法源头固然在秦汉,但唐宋元明一路沉寂,便是名家高手也都不擅隶书了,直至清代才奇峰突起。清代人看不到秦汉人的墨迹,借助金石学环境氛围复兴了隶书创作。其中邓石如是走在最前面而且是少有的未风格化的清代隶书大家。叶韶霖的这件作品是取法邓石如的。用笔稳实平铺,线条敦厚圆浑,结字茂密舒展,章法规整大气。尤其是选用的红色洒金纸,色彩纯正悦目,与黑亮沉着的墨色相配,得富丽堂皇之气象,令人生爱。虽然作品中的结字也有不够妥帖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件取法清人的成功之作。
刘广文(广东) 楷书《三苏诗八首》中堂 245cm×96cm
提名评委:顾亚龙
《三苏诗八首》,法取魏碑,中楷书之。其用笔以方折谋势,以使转取妍。墨法或浓或淡,行笔或虚或实,点画朴厚中寓灵动、率意中见谨严,通篇气象浑穆,意态雄奇。结字古拙险峻、恣肆畅达,形随意动、态由情出,虽貌似稚拙犯险,却能涉笔成趣,实能于唐楷横平竖直之外另辟蹊径、别成一家。此外,该作还以素纸中堂形制书成,通篇方严整齐,清爽洁净。作品左右留白处上下两段错落,遥相呼应,题跋和所钤之印与正文浑然一体,使作品添增了几分文雅静气,也给读者以较好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现了作者较深的传统功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何巧忠(福建) 草书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三首》中堂 248cm×129cm
提名评委:翟万益
何巧忠小草取法多方,似更多受当代名家影响,行笔纵横捭阖,大胆开放,将诗的韵律与个人性情贯通一体,前后呼应,浑然无迹,似有忘我之情态,玉珠落盘,音色锵然,轻重疾徐,皆从灵府中流出,极少斧凿之痕,如加以适当的碑意,当更臻于妙矣。
陈寰(湖南)篆刻《陈寰制印》 136cm×34cm(附局部)
局部
提名评委:谢钦铭
印人陈寰,湖南长沙人氏,余前所未闻,今亦未见者。盖初评时,其实并非看好。印甚小,殆非吾老眼昏花者爱之;再者,印屏朴素,恐难出彩焉。然谛视之,其题签书法精美异于时流,一可观者;其篆法、刀法、章法能相互生发,二可读也;其款识古拙而不失风雅,三近人情矣。夫古玺式能出书卷气息者,鲜见!吾荐陈寰,信评委诸公不弃哉。
张威(辽宁)篆刻《眠琴馆张威治印》 137cm×36cm
提名评委:谢钦铭
张威治印,余喜欢也。其取道汉将军章而不落窠臼,故能高出时流。虽无雄浑之势,转及清雅已然可爱。其篆法婉且通而成端庄;刀法精准,披削而成秀劲;章法清而能逸,情怀自现。夫治印以品格、性情,发乎自己,裒成微妙,盖其意趣与余相近,故乐而荐之。
文 佐(湖南) 篆刻《文佐印选》 134cm×36cm(附局部)
局部
提名评委:范正红
当今篆刻以先秦古玺为范式的创作已蔚然成风,就本届国展的作品来看,古玺类作品当属大宗。此作品能在古玺类胜出,得力于其显著的个性和雅致蕴藉的气质。古玺作为篆刻写意印风的借鉴载体并非久远的事情,追逐劲健、雄强之风成为时尚,印坛多有众人一面的现象;而此作者则能以雅逸之趣融通于古玺之中,气息清淳,品之若“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同时此作不乏当代特点,其表现正应孙虔礼论书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此作者能以古今之法而寓自家之意,其篆刻之理念当追通会之际;就其创作手段看,刀法、趣味、对比、呼应已至细处,章法布局自然生动而显现出节奏,可见作者对篆刻创作具备良好的素质和突出的敏感性。写意印风“技”固然重要,但表象之下的“意”是其根本。“意”或谓之“神”,“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意”之高下方为篆刻之高下,此作者贵在能以其“气”别于通常之“意”。
韩 东(北京) 篆刻《韩东印痕》 136cm×34cm
局部
提名评委:范正红
本届“国展”篆刻作品在评选中分为工稳、小写意、大写意三类。这样做的好处是客观上较好地均衡了三种创作类型的比例,同时也方便直观地将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大写意的作品中,古玺类巨印成为数量最多的表现形式,其间不乏夺目的作品。事物存在的效果往往是相对的,当许多夺目的作品并列悬挂在一起而手法近乎雷同的时候,他们夺目的光焰也迅速黯淡了,这件在其中并不十分抢眼的作品却渐渐凸显出来了。原因在于,它明显地避开了当下许多巨玺刚猛、用强、故作姿态、尽力博取外在表征冲击力的积习,无论线质、结构、章法等手段都能在动感之下流露出含蓄的气息。正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当下古玺印风之创作多呈激情与直率,但篆刻之高度理应多些深切的意蕴与耐人品味的文化感,内涵依然是关键的东西。在众多相近的视觉强烈的巨玺类创作中,此作尚能表现出独自的意蕴是其突出之所在。
郑登南(福建) 刻字《凹凸三味》 55cm×55cm
提名评委:罗江
此件刻字作品,构思考究,布局奇正,字体线形把控到位,刀法拟金属冷轧式着手,铿锵厚重,技法熟练,韵味十足,色彩处理和谐。特别是作品右部分阴刻小字的运用,更增加了整件作品的内涵,使之更具学术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