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榜书介绍 新闻中心 名家介绍 精品长廊 各地名家 大赛作品展 创作园地 联系我们
主页 >新闻中心 > 相关展示
新闻中心
每日更新 >
相关展示 >
书画动态 >
公告公示 >
热点新闻 更多>>
丈二巨幅榜书“中国... 2020-03-30
雨石:书法是修身之... 2020-03-30
书法收藏不能不知的... 2020-03-30
企业家江阴办书法展... 2020-03-30
桂林百名老年书画家...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梦 燕赵情——... 2020-03-30
红色主题书法展 2020-03-30
“我的书法梦—于恩...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的艺术批评

2020-03-30
          编者按:在“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之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转型期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关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批评的反思多见于近些年评论文章和研讨会。恰逢其时,近期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主办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出版,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二十位批评家的学术成果,他们是陈默、顾丞峰、高岭、冀少峰、刘淳、鲁虹、吕澎、李晓峰、马钦忠、彭德、孙振华、王端廷、吴鸿、吴亮、王林、俞可、殷双喜、杨小彦、朱其、邹跃进。他们以文字的方式,全方位记录和呈现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同时见证了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具有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价值。雅昌艺术网在对参与文选的批评家作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在二十五年前,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索菲就编辑出版过一套同类书籍,作者侧重中青年。十几年前,湖南美术出版社李路明、邹建平、张卫编辑出版过一套图文结合的批评丛书;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程大利也主编过一套,侧重老批评家。今年是“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30年来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批评共生发展,两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间点艺术批评文库的出版不仅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梳理,同时提供了对当代艺术批评现状的反思。这部集二十位艺术批评家文选的文库出版也回应了近几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现状的诸多质疑。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与互联网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影响巨大。诚如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所说:“正是艺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的鲜活而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艺术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一方面,资本的力量在推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艺术市场,艺术批评无法置身于世外,只能参与其中,那么与中国当代艺术共生的艺术批评自然与艺术市场发生关联。另一方面,进入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使发表个人意见大开放便之门,各种意见领袖和“大V”发表的批评声音通常基本立场都非常鲜明,但往往喜欢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在学术上显得急功近利,与建立在系统的艺术史观及其艺术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批评的学术活动产生不同的向度。而碎片化的貌似海量的信息令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储备,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成果也同时淹没和阻隔在这片信息之海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种貌似热烈的氛围下却是缺乏交集,缺乏共识的状态,对转型期的艺术批评建树却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对艺术批评是否仍然对中国当代艺术起作用?或者对“艺术批评失语”的诟病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对此,批评家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反思,如批评家彭德在一篇名为《美术批评谁失语?》中讲道:“所谓批评失语,是说揭露时弊又能引起轰动的文章很少了甚至没有了吗?没有引起轰动的文章,是受众心智成熟的表现,批评转型的征兆,值得庆幸而不是相反。”

  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处于转型时期的节点,关于艺术批评的学科建设,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方向,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批评家与市场的关系,如上种种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密不可分的问题摆在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前。雅昌艺术网希望从人们关心的问题出发抛砖引玉引发有益的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的艺术批评

  在中国当代艺术变化的三十年间,艺术批评的方向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针对艺术批评的在转型期的普遍问题,批评家彭德在接收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三十多年来,中国艺术批评经历过形式批评、美学批评、文化批判、社会批判、国民性批判、心理学批评、解释学批评、人文哲学批评、科学哲学批评、传播学与接受学批评、语言学批评、形态学批评、符号学批评、现象学批评、人格批评、意义批评、道德批评、元理论批评、实践(策展)批评、跨界(批评家直接参与创作和艺术品经营)批评、悬置批评、反批评等等。中国批评界的跟风习气很重。西方某位批评家有了某个思路,立马有人附和,很多有用的批评方法随之被抛弃,从而导致中国批评的毛病是集体早泄,或者说习惯性流产。”

  批评家刘淳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同样提及批评方法论在艺术批评中重要性:“在我看来,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得益于批评家的不懈努力和所做出的贡献。当代艺术与批评应该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当代艺术批评更需要遵循自身的学科边界,强调批评方法论的不断提高。当代艺术批评主要是对作品进行描述、阐释和评介。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批评家才能较为准确的呈现艺术作品的艺术本体与文化诉求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对转型期的艺术批评家的身份变化,批评家朱其在文选中阐述到:“艺术批评是建构性、插入性的,它不能等待学科体系完成后再行动。以系统的学科体系为依托有助于批评的阐释力量,但艺术批评也可以作为艺术史论建构的前理论实践,为以后的艺术理论提供思想实验。事实上,中国的艺术批评也只能以此方式推进,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他不仅要为自身的工作具备良好的艺术史论的专业训练,还需要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承担其他的文化身份。”

  “所谓批评之外的其他身份,一是文化批评,二是市场批评。无论是作为艺术史论体系和公共启蒙未完成之前临时的批评依据,还是作为前理论实践的批评实验,广义的文化批评都是必需的;市场批评是作为艺术制度批评的一部分,很多市场批评的反对者认为批评家不应该对艺术市场发表看法,而专守学理评论本身。殊不知艺术制度早已纳入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的范围,艺术史尤其是现代艺术史,艺术制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正成为一个新兴学科。”

上一篇:冯远:艺术之“道”
下一篇:美术批评谁失语?
每日更新 >
111
相关展示 >
111
书画动态 >
111
公告公示 >
111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 相关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的艺术批评

2020-03-30
          编者按:在“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之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转型期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关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批评的反思多见于近些年评论文章和研讨会。恰逢其时,近期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主办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出版,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二十位批评家的学术成果,他们是陈默、顾丞峰、高岭、冀少峰、刘淳、鲁虹、吕澎、李晓峰、马钦忠、彭德、孙振华、王端廷、吴鸿、吴亮、王林、俞可、殷双喜、杨小彦、朱其、邹跃进。他们以文字的方式,全方位记录和呈现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同时见证了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具有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价值。雅昌艺术网在对参与文选的批评家作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在二十五年前,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索菲就编辑出版过一套同类书籍,作者侧重中青年。十几年前,湖南美术出版社李路明、邹建平、张卫编辑出版过一套图文结合的批评丛书;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程大利也主编过一套,侧重老批评家。今年是“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30年来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批评共生发展,两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间点艺术批评文库的出版不仅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梳理,同时提供了对当代艺术批评现状的反思。这部集二十位艺术批评家文选的文库出版也回应了近几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现状的诸多质疑。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与互联网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影响巨大。诚如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所说:“正是艺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的鲜活而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艺术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一方面,资本的力量在推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艺术市场,艺术批评无法置身于世外,只能参与其中,那么与中国当代艺术共生的艺术批评自然与艺术市场发生关联。另一方面,进入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使发表个人意见大开放便之门,各种意见领袖和“大V”发表的批评声音通常基本立场都非常鲜明,但往往喜欢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在学术上显得急功近利,与建立在系统的艺术史观及其艺术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批评的学术活动产生不同的向度。而碎片化的貌似海量的信息令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储备,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成果也同时淹没和阻隔在这片信息之海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种貌似热烈的氛围下却是缺乏交集,缺乏共识的状态,对转型期的艺术批评建树却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对艺术批评是否仍然对中国当代艺术起作用?或者对“艺术批评失语”的诟病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对此,批评家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反思,如批评家彭德在一篇名为《美术批评谁失语?》中讲道:“所谓批评失语,是说揭露时弊又能引起轰动的文章很少了甚至没有了吗?没有引起轰动的文章,是受众心智成熟的表现,批评转型的征兆,值得庆幸而不是相反。”

  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处于转型时期的节点,关于艺术批评的学科建设,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方向,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批评家与市场的关系,如上种种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密不可分的问题摆在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前。雅昌艺术网希望从人们关心的问题出发抛砖引玉引发有益的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的艺术批评

  在中国当代艺术变化的三十年间,艺术批评的方向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针对艺术批评的在转型期的普遍问题,批评家彭德在接收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三十多年来,中国艺术批评经历过形式批评、美学批评、文化批判、社会批判、国民性批判、心理学批评、解释学批评、人文哲学批评、科学哲学批评、传播学与接受学批评、语言学批评、形态学批评、符号学批评、现象学批评、人格批评、意义批评、道德批评、元理论批评、实践(策展)批评、跨界(批评家直接参与创作和艺术品经营)批评、悬置批评、反批评等等。中国批评界的跟风习气很重。西方某位批评家有了某个思路,立马有人附和,很多有用的批评方法随之被抛弃,从而导致中国批评的毛病是集体早泄,或者说习惯性流产。”

  批评家刘淳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同样提及批评方法论在艺术批评中重要性:“在我看来,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得益于批评家的不懈努力和所做出的贡献。当代艺术与批评应该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当代艺术批评更需要遵循自身的学科边界,强调批评方法论的不断提高。当代艺术批评主要是对作品进行描述、阐释和评介。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批评家才能较为准确的呈现艺术作品的艺术本体与文化诉求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对转型期的艺术批评家的身份变化,批评家朱其在文选中阐述到:“艺术批评是建构性、插入性的,它不能等待学科体系完成后再行动。以系统的学科体系为依托有助于批评的阐释力量,但艺术批评也可以作为艺术史论建构的前理论实践,为以后的艺术理论提供思想实验。事实上,中国的艺术批评也只能以此方式推进,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他不仅要为自身的工作具备良好的艺术史论的专业训练,还需要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承担其他的文化身份。”

  “所谓批评之外的其他身份,一是文化批评,二是市场批评。无论是作为艺术史论体系和公共启蒙未完成之前临时的批评依据,还是作为前理论实践的批评实验,广义的文化批评都是必需的;市场批评是作为艺术制度批评的一部分,很多市场批评的反对者认为批评家不应该对艺术市场发表看法,而专守学理评论本身。殊不知艺术制度早已纳入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的范围,艺术史尤其是现代艺术史,艺术制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正成为一个新兴学科。”

上一篇:冯远:艺术之“道”
下一篇:美术批评谁失语?
友情链接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

友情链接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311-86676562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3号

中浩第一商务北楼22层

邮编:050000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