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榜书介绍 新闻中心 名家介绍 精品长廊 各地名家 大赛作品展 创作园地 联系我们
主页 >新闻中心 > 相关展示
新闻中心
每日更新 >
相关展示 >
书画动态 >
公告公示 >
热点新闻 更多>>
丈二巨幅榜书“中国... 2020-03-30
雨石:书法是修身之... 2020-03-30
书法收藏不能不知的... 2020-03-30
企业家江阴办书法展... 2020-03-30
桂林百名老年书画家...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梦 燕赵情——... 2020-03-30
红色主题书法展 2020-03-30
“我的书法梦—于恩...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重返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中)

2020-03-30
  三
  如前所述,20世纪人类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结构性关系是由西方确定的,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为这种关系所左右。艺术领域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指艺术作品的流通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艺术风格、语言的再生和创造流程。正常的艺术流通系统是由艺术家、批评家、画廊、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者形成的。它是一个创作(生产)—接受(消费)—研究(再生产)的过程。正是这个结构导致了艺术不断地和社会发生关系,并不断推进和繁衍自身。我们所理解的西方艺术其实正是在这个结构性关系中不断发展和调整。但是,在中国我们并不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的流通体系,我们没有展示和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环节,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部分收藏和展示都在海外。在这个创作(生产)—接受(消费)—研究(再生产)的结构关系中,后两个环节实际上落在了西方,或者说由于接受(消费)环节在西方,所以在研究(再生产)环节中便以西方世界为主导性力量了。
 
  不健全的结构性关系不仅使那些来自西方的艺术观光客、投机的收藏家、策划人乃至代表西方的中国艺术掮客都能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发言权和指导权,并且使得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处于一种无力和无序的状态。所谓无序的最显著特征是出现在90年代的策划人漫天飞的现象。策划人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认为策划人将艺术放在一个具体的课题和问题下展开,使艺术的意义能最大限度的得以传达,另一方面,策划人也有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家”,利用别的艺术家来注解自己未经检验的艺术和社会观点。进人90年代后,在中国几乎没有新的批评家,却不断有新的策划人出现,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个人自律性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受西方支配的艺术流通系统的强大效应。目前美术的明显倾向是很多人的工作向展览的策划倾斜,导致了阅读、写作和研究的荒废。在更多的时候,国内的一些展览是为了外国记者而做,为了被“查封”而做。从这个意义上说,向策划的倾斜不能看作是中国当代美术的进化。因为在缺乏理论写作和批评写作的情况下,是很难出现有质量的展览策划的。真正的展览策划不应该只是某个观念的外化,而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图像化阐释和思考过程。要使观点成为一个视觉实体,这个过程中需要太多的理论准备、工作技能和艺术感觉。
 
  对写作的荒废将会直接严重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它的恶果在于,使不健全的艺术流通系统作为现实被肯定下来,使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评价以全球化的面孔在中国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它使大量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很难转化成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并开始自动的繁衍过程。从后一个层面上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只能成为艺术产品而很难转换成文化成果,而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有可能不断地被西方制造和编排。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在现阶段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完全有理由被理解成为全面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为,我们的大部分当代艺术开始失去80年代那种强烈的现实参与精神,而正在成为和中国当代社会缺乏沟通的工艺品;当代艺术的创造既没有成为社会流通的公共视觉图像资源,也没有成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成果和观照对象。
 
  四
 
  长久以来,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于将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理由,将艺术的成功建立在玩弄中国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抗这一策略上。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可能永远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和成功的理由,长此以往,中国当代艺术很有可能成为对西方道德至上主义的注解和诌媚。如果以苏联和东欧的当代艺术历程为借鉴,我们会发现借用意识形态对抗玩弄的艺术策略是不可能永远有效的。特别是“入关”之后,中国的社会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正在发生的全球化进程,意识形态的对抗将会发生转换,来自西方的以狭隘的冷战思维为指导的关注日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感觉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冲突。如何把握这一切,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为意识形态的压力消散后的时代做好知识和学理上的准备。当意识形态的对抗弱化后,能真心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只有中国人,而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回到关注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上来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前途。
 
  全球化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福音,相反它意味着更深刻更残酷的竞争。全球化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范型,即要求当代全球社会中的所有人们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国家、世界三者之间的种种关系,以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其潜在含义是只有以共同的价值取向来解决各种问题,才符合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从经济形态来看,全球化是首先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是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资本流向世界,利流向西方”才是全球化的经济实质。因此,对于全球化,我们会产生一系列质疑:艺术所要求感觉方式的差异性与全球化进程的趋同性之间是何种关系呢?结合艺术的发展,非西方国家的艺术的价值除了为艺术提供新的语言方式外是否还能提供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感知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导致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过程是否依然重要?全球化是以何种价值体系为基准的全球化?最后,同一的全球化是否还为文化多元性保留着可能性?或许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才有学者清醒地指出“全球化是一个铺满鲜花的战场”。
 
  显然,全球化的美丽包装已经使意识形态的对抗不能再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理由和工作的基础。对于清醒的艺术家和研究者而言,全球一体化,已经使得历史成为一种关系史和策略史。因此任何理论和实践都将从本地区以及本地区在全球中所处的位置发展开来。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的过程还意味着一个更深刻也更广的现代化过程,它所蕴涵的问题是现代性的确立以及确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代化是相对社会机制而言的物质性的概念,而现代性是相对价值观和道德观而言的精神性概念。无从时间的长度、范围的广度还是问题的深度而言,后者的确立将远远复杂于前者。而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现代性的建构不仅是中国问题,而且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它同样也会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共同文化问题。因此,对于艺术而言,重新回到具体的“人”上来,回到现代性确立过程中的日常状态之中,将是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可能性之所在,或者我们可以极端地说在新的世纪我们艺术的价值只能在这一点上得以确立。
上一篇:传统的“通道”:新水墨画的视觉质感
下一篇:唐勇力:中国画笔墨散谈
每日更新 >
111
相关展示 >
111
书画动态 >
111
公告公示 >
111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 相关展示

重返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中)

2020-03-30
  三
  如前所述,20世纪人类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结构性关系是由西方确定的,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为这种关系所左右。艺术领域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指艺术作品的流通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艺术风格、语言的再生和创造流程。正常的艺术流通系统是由艺术家、批评家、画廊、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者形成的。它是一个创作(生产)—接受(消费)—研究(再生产)的过程。正是这个结构导致了艺术不断地和社会发生关系,并不断推进和繁衍自身。我们所理解的西方艺术其实正是在这个结构性关系中不断发展和调整。但是,在中国我们并不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的流通体系,我们没有展示和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环节,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部分收藏和展示都在海外。在这个创作(生产)—接受(消费)—研究(再生产)的结构关系中,后两个环节实际上落在了西方,或者说由于接受(消费)环节在西方,所以在研究(再生产)环节中便以西方世界为主导性力量了。
 
  不健全的结构性关系不仅使那些来自西方的艺术观光客、投机的收藏家、策划人乃至代表西方的中国艺术掮客都能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发言权和指导权,并且使得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处于一种无力和无序的状态。所谓无序的最显著特征是出现在90年代的策划人漫天飞的现象。策划人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认为策划人将艺术放在一个具体的课题和问题下展开,使艺术的意义能最大限度的得以传达,另一方面,策划人也有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家”,利用别的艺术家来注解自己未经检验的艺术和社会观点。进人90年代后,在中国几乎没有新的批评家,却不断有新的策划人出现,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个人自律性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受西方支配的艺术流通系统的强大效应。目前美术的明显倾向是很多人的工作向展览的策划倾斜,导致了阅读、写作和研究的荒废。在更多的时候,国内的一些展览是为了外国记者而做,为了被“查封”而做。从这个意义上说,向策划的倾斜不能看作是中国当代美术的进化。因为在缺乏理论写作和批评写作的情况下,是很难出现有质量的展览策划的。真正的展览策划不应该只是某个观念的外化,而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图像化阐释和思考过程。要使观点成为一个视觉实体,这个过程中需要太多的理论准备、工作技能和艺术感觉。
 
  对写作的荒废将会直接严重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它的恶果在于,使不健全的艺术流通系统作为现实被肯定下来,使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评价以全球化的面孔在中国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它使大量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很难转化成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并开始自动的繁衍过程。从后一个层面上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只能成为艺术产品而很难转换成文化成果,而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有可能不断地被西方制造和编排。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在现阶段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完全有理由被理解成为全面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为,我们的大部分当代艺术开始失去80年代那种强烈的现实参与精神,而正在成为和中国当代社会缺乏沟通的工艺品;当代艺术的创造既没有成为社会流通的公共视觉图像资源,也没有成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成果和观照对象。
 
  四
 
  长久以来,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于将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理由,将艺术的成功建立在玩弄中国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抗这一策略上。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可能永远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和成功的理由,长此以往,中国当代艺术很有可能成为对西方道德至上主义的注解和诌媚。如果以苏联和东欧的当代艺术历程为借鉴,我们会发现借用意识形态对抗玩弄的艺术策略是不可能永远有效的。特别是“入关”之后,中国的社会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正在发生的全球化进程,意识形态的对抗将会发生转换,来自西方的以狭隘的冷战思维为指导的关注日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感觉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冲突。如何把握这一切,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为意识形态的压力消散后的时代做好知识和学理上的准备。当意识形态的对抗弱化后,能真心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只有中国人,而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回到关注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上来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前途。
 
  全球化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福音,相反它意味着更深刻更残酷的竞争。全球化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范型,即要求当代全球社会中的所有人们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国家、世界三者之间的种种关系,以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其潜在含义是只有以共同的价值取向来解决各种问题,才符合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从经济形态来看,全球化是首先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是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资本流向世界,利流向西方”才是全球化的经济实质。因此,对于全球化,我们会产生一系列质疑:艺术所要求感觉方式的差异性与全球化进程的趋同性之间是何种关系呢?结合艺术的发展,非西方国家的艺术的价值除了为艺术提供新的语言方式外是否还能提供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感知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导致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过程是否依然重要?全球化是以何种价值体系为基准的全球化?最后,同一的全球化是否还为文化多元性保留着可能性?或许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才有学者清醒地指出“全球化是一个铺满鲜花的战场”。
 
  显然,全球化的美丽包装已经使意识形态的对抗不能再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理由和工作的基础。对于清醒的艺术家和研究者而言,全球一体化,已经使得历史成为一种关系史和策略史。因此任何理论和实践都将从本地区以及本地区在全球中所处的位置发展开来。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的过程还意味着一个更深刻也更广的现代化过程,它所蕴涵的问题是现代性的确立以及确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代化是相对社会机制而言的物质性的概念,而现代性是相对价值观和道德观而言的精神性概念。无从时间的长度、范围的广度还是问题的深度而言,后者的确立将远远复杂于前者。而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现代性的建构不仅是中国问题,而且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它同样也会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共同文化问题。因此,对于艺术而言,重新回到具体的“人”上来,回到现代性确立过程中的日常状态之中,将是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可能性之所在,或者我们可以极端地说在新的世纪我们艺术的价值只能在这一点上得以确立。
上一篇:传统的“通道”:新水墨画的视觉质感
下一篇:唐勇力:中国画笔墨散谈
友情链接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

友情链接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311-86676562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3号

中浩第一商务北楼22层

邮编:050000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