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榜书介绍 新闻中心 名家介绍 精品长廊 各地名家 大赛作品展 创作园地 联系我们
主页 >新闻中心 > 相关展示
新闻中心
每日更新 >
相关展示 >
书画动态 >
公告公示 >
热点新闻 更多>>
丈二巨幅榜书“中国... 2020-03-30
雨石:书法是修身之... 2020-03-30
书法收藏不能不知的... 2020-03-30
企业家江阴办书法展... 2020-03-30
桂林百名老年书画家...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梦 燕赵情——... 2020-03-30
红色主题书法展 2020-03-30
“我的书法梦—于恩...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张旭光谈当代书法创作

2020-03-30

       我在书法协会一没有财权二没有人权,但是我有思考的权利,应该说这些年主要的精力是思考书坛的发展,思考了书坛创作的发展。

  ·可以自慰的话,我在这一块是做了努力了,不管其它人在做什么,闹矛盾也好,还是怎么着也好,这个跟我关系都不大,我一头就扎在里面了,对外边的联络上包括对上对下的联络上可能我做的不大够……

  ·再一点就是在评选这么多年下来应该说是我是没有私心,比如因为我夫人也是搞书法的,而就因为我在负责书协的展览,那么她的作品就不能参展,后来她没有办法就去画画了!因此闹了很多矛盾!

  张旭光谈当代书法创作

  张旭光

  记者:您对当代书法审美流向及当代书法创作状态有一个什么估价?

  张旭光:就我经历的这几年“国展”评审来看,正如沈鹏先生在“八届国展”开幕式上所讲的那样:“八届国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书法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我当时解读他的话的标志就是三句话,12个字:“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这是书坛走向稳定发展的标志、当代书坛的导向,从创作角度来看,应该说是抓住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规律,这是一个宏观的规律。“坚持传统”这一条不可替代,历史上至今没有更好的办法替代它。因此,这一条是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整个书坛包括我们的创作队伍、包括各大院校的教学,包括培训班的教学我认为基本上都认定了这一点,“坚持传统”不动摇,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独特规律,必须要遵循它,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是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清醒了,这也是当代书法深化发展的一个表现;第二句话“鼓励创新”,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我们坚持传统,深入传统,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创新,只不过书法和别的事物发展有所不同,就是我们必须把传统这一块打牢,但是,打牢还不是目的,还要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和目标才能明确。现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评选,如果没有新的东西评委会就会排斥它。应该说绝大多数评委都达到了能看懂书法的水平,而且看的时间长了都愿意看有个性的作品,谁也不愿意看平庸的,越是有个性的越容易引起关注,越容易引起认可。因此,从这点看,书法在当代作为一门艺术去要求它,也是很明确了。第三句话“多种风格”主要是为创新开辟道路,没有个人风格,就不叫创新,那么,大家都创新,都找个性的话,那肯定是多样化的,这样的话,我们这句话就必须要讲,就是多种风格的问题。我分管创作评审这块,从指导思想上,我认为书坛就是一个百花苑,必须是百花齐放,艺术园地才是灿烂的春天,那怕这花很小,它也要在春天开放,这是天道,即自然规律,人道就是要顺应天道。如果说你这个园地里面就剩下一种牡丹,你开的再好,那也是失败的,也是不正常的,也是违背天道的。这是我近来一直深入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易经》就是讲要顺乎天道,天行健,天在奔腾不息地往前走,天有阴晴,有圆缺,它有它的规律,这叫天德。人为什么要讲德呢?讲德也是要顺应天德。我们古代传统文化讲得很明白,我们古人在那种农耕时代,靠自然吃饭的时代,古人对天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绝对比我们今人的理解要深刻地多,因为古人没有别的仪器,只有靠对天的感应,我们现在对天的理解都借助了大量的科学手段,人本身直接感应天道和自然的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古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易经》在现代仍然有先进性。我们从大的宏观把握上,或者叫导向上,整个书坛创作的发展,我认为这三句话基本上可以概括,同时,也概括了我们的思想,概括了我们的状态,而且我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管提法有什么变化,还是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走,这是整个书坛创作的状态。同时,现在有一些年青的书家,成长的很快。他们从传统功力的把握上及时代的审美把握上都跟过去大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比80年代从境界上高出了很多,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整个书坛把握住了书法的规律,所以才进步比较快。第二,信息量大了,各种出版物都多了,这都是他们成长的条件,现在有人提出,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在一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现在过时了,现在应提原创性,我说不行。当代书坛8000多中国书协会员中实际上有2000会员基本传统深入都达不到,为什么呢?每次大展初评挂起来之后,进入复评的1000多件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连到位都达不到,对传统基本的东西还没把握住,还要淘汰很多,最后剩下几百件的时候,才看得过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会员队伍当中尚有大部分人对传统的把握还不到家,因此,这时候提原创性有点早,度的把握很重要,所以说,现在对于整个书坛的引领仍然是要强调这三句话,仍然要强调“到位”和“味道”问题,还不能过多的强调原创性。

  记者:沈鹏先生曾提出当代书坛缺乏人文精神问题,引起书坛普遍关注,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张旭光:关于人文精神,书坛怎么发展,怎么导向,很重要的是要把当代书坛的问题弄清楚,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当时主要有针对性的提出两点:一是传统文化问题,我们这一代书法家,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问题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对传统的碑、帖,我们的经典作品本身深入的不够,带来我们书法创作上的营养不良;还有,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国学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弱化,像古代士大夫阶层所恪守的做人的原则,那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精神没有了。从而导致了我们当代人文精神的缺失。还有一条,就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不够。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需要十分丰富的、肥沃的土壤,离开了肥沃土壤对它的滋养,它仍然不能开得十分的鲜艳。就是说,技法是一个层面,文化底蕴是一个层面,道德价值又是一个层面。我认为,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同时造成三个层面的缺失。所以说,在这一二年中,我一直在呼吁。作为书协,作为一个艺术团体,不能靠行政命令,靠行政发文件,主要靠引导,靠我们的行为,靠我们的作品去说话。现在书坛出现的现象,什么代笔之类,功利主义很强、很浮躁,这都和我们传统文化的审美不够有关系。

  我最近看了一份材料,讲中国古代为什么儒、释、道三家能够共存?认为儒家,是讲人,人就是善;道讲真,讲自然;佛家讲的是心灵的彼岸,追求未来,讲求美,所以说儒、释、道就是真、善、美,儒、释、道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石。如果说对这些东西学了,研究了,受到它的熏陶,受到它的影响,我想,在人格、境界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而恰恰是这种真、善、美的营养又滋养、提升了书法的品位。所以必须倡导深入传统,深入传统文化和我们传统的经典作品,而恰恰是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它的空白。这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由历史造成的,从事书法研究的人,这一点一定要具备。这是当前的一个不足,而且这个不足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因此,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二个不足就是现代审美意识的不足,当代书法艺术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呢?书法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书法和写字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因为工具变了,毛笔基本上不用了,钢笔也慢慢不用了,都开始敲键盘了。因此,实用的这一块越来越少了,那么,实用的这一块小了以后,书法越来越会走向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旦进入了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就获得了永恒,尽管它的面可能会缩小,群众基础会减弱。比如说甲骨文,早就不用了,但是它作为一门艺术会长久的存在下去,所以,艺术性高了就要增加艺术因子,艺术因子一方面存在于我们的传统经典当中,有时候是越传统越现代,但有一条,如果是现代审美意识能力不够,可能还读不出来,我一直强调用现代审美意识到传统文化里面去开掘,开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现代审美意识提高了,和我们经典里面已经存在的与现代审美意识相通的东西相共鸣,才能把它挖掘出来用到创作中去,我认为这是现在书法创作的一条道路,也是一条捷径。这样的东西它是既古既新的。另外,审美因素的强化,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的艺术去看待,因而,就要考虑它的结构、造型、时间、空间问题,就要考虑旋律问题,书法有音乐的质素在里面,考虑那种强弱、节拍的关系、旋律的关系等。因此,你要提高现代审美意识,仅就书法搞书法是不行的,必须广开眼界,到各个姊妹艺术当中去汲取营养,然后为你的艺术创作服务。还有一个问题,譬如说汉碑也好,魏碑也好,它都是刻过的东西,不是墨线,现代美的书法是要把它变成墨线,墨线就有笔法、墨法的时代性问题,你怎么样把它变化成一种有生命的、有韵味的、有意味的一种线,这里面就涉及到一种墨的变化,墨和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可以借鉴国画里的一些东西,彼如林散之讲“雨淋墙头”,雨打在墙头上,那种感觉,那种集团式的线形成的感觉,这都是现代审美意识所要考虑和理解到的。还有,像现代美学讲到的,如何从你的生活体验当中去把这种体验转换成自己的一种语言,这就有原创性在里面。

  记者:您提出的现代审美能力问题,我认为关系到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转换,它应该和强调传统处于同等的地位吧?

  张旭光:现在搞书法的人,或者说喜欢书法的人,一定要区分开写字和书法的关系,写字以传达写字的内容为主,它是可读的,达到基本的要求就够了,但书法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必须要有深层的东西,在各个审美范畴和形式上都要达到很高的标准,而且它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传达书写的内容,而且是以审美为主,以传达写字为辅,首先从观念上就要转变,应该说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当然它离不开写字,但你必须要超越写字,在这个基础上,对现代的造型、现代的构成、现代的旋律、现代的轻重关系、水墨关系等加以认真借鉴。当然,现代审美艺术也是多样化的,你写的和时代并行、大气磅礴,这是一种风格;你写的很婉约,很轻松,使得现代很匆忙的人看了你的字之后很惬意、闲适,那也是为时代服务,你写一种返璞归真的东西,讲究趣味的东西也会有人喜欢。坚定不移地深入传统和十分明确地去提高现代审美能力是并重的,缺一不可。

  记者:当代帖学这两年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也注意到你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由于当代传统文化的缺失,包括对经典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际上也是造成我们远远不能真正接近魏晋风韵的原因,我觉得这些问题在当代帖学创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您怎么去看当代帖学整体的复兴势头?

  张旭光: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很有才华的,很有追求的这些年青人,对于“二王”东晋风流这一块,在理解上还不到位,还有隔膜,主要问题还是对于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不了解,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人,在文化的储备和情感的储备上都不能接近古人,所以它离得很远,学也是学表面的东西。这是从事当代帖学创作的青年书家所要加以注意的。具体问题已在上面谈到了,此处就不加展开了。

 

  张旭光简介

  张旭光,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安新县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自1988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在中央电视台举办讲座,赴日交流讲学;作品多次入选国展、中青展、名家精品展等重大展览,收入《中国著名书法家精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书法卷》等多部大型书法集;在曲阜、岳阳楼等多处勒石刻碑;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和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收藏;出版专著有《楷书》、《行书》教材,《现代书法字库·张旭光卷》、《张旭光书法集》、《张旭光系列艺术文丛》(四卷本)、《张旭光诗词书法》、《行书技法》、《行书临摹·创作》光盘,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八届国展、九届国展、首届青年展等重大评审活动评委会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评审工作。

  张旭光倡导“重读经典”,提出“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他提出的“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等思想,以及他的创作,已经广泛影响了中国书坛,形成了主流书风,被称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

上一篇:傅二石山水画重在精神
下一篇:朱青生:当代艺术精神应为孩子的美育常识
每日更新 >
111
相关展示 >
111
书画动态 >
111
公告公示 >
111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 相关展示

张旭光谈当代书法创作

2020-03-30

       我在书法协会一没有财权二没有人权,但是我有思考的权利,应该说这些年主要的精力是思考书坛的发展,思考了书坛创作的发展。

  ·可以自慰的话,我在这一块是做了努力了,不管其它人在做什么,闹矛盾也好,还是怎么着也好,这个跟我关系都不大,我一头就扎在里面了,对外边的联络上包括对上对下的联络上可能我做的不大够……

  ·再一点就是在评选这么多年下来应该说是我是没有私心,比如因为我夫人也是搞书法的,而就因为我在负责书协的展览,那么她的作品就不能参展,后来她没有办法就去画画了!因此闹了很多矛盾!

  张旭光谈当代书法创作

  张旭光

  记者:您对当代书法审美流向及当代书法创作状态有一个什么估价?

  张旭光:就我经历的这几年“国展”评审来看,正如沈鹏先生在“八届国展”开幕式上所讲的那样:“八届国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书法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我当时解读他的话的标志就是三句话,12个字:“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这是书坛走向稳定发展的标志、当代书坛的导向,从创作角度来看,应该说是抓住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规律,这是一个宏观的规律。“坚持传统”这一条不可替代,历史上至今没有更好的办法替代它。因此,这一条是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整个书坛包括我们的创作队伍、包括各大院校的教学,包括培训班的教学我认为基本上都认定了这一点,“坚持传统”不动摇,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独特规律,必须要遵循它,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是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清醒了,这也是当代书法深化发展的一个表现;第二句话“鼓励创新”,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我们坚持传统,深入传统,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创新,只不过书法和别的事物发展有所不同,就是我们必须把传统这一块打牢,但是,打牢还不是目的,还要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和目标才能明确。现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评选,如果没有新的东西评委会就会排斥它。应该说绝大多数评委都达到了能看懂书法的水平,而且看的时间长了都愿意看有个性的作品,谁也不愿意看平庸的,越是有个性的越容易引起关注,越容易引起认可。因此,从这点看,书法在当代作为一门艺术去要求它,也是很明确了。第三句话“多种风格”主要是为创新开辟道路,没有个人风格,就不叫创新,那么,大家都创新,都找个性的话,那肯定是多样化的,这样的话,我们这句话就必须要讲,就是多种风格的问题。我分管创作评审这块,从指导思想上,我认为书坛就是一个百花苑,必须是百花齐放,艺术园地才是灿烂的春天,那怕这花很小,它也要在春天开放,这是天道,即自然规律,人道就是要顺应天道。如果说你这个园地里面就剩下一种牡丹,你开的再好,那也是失败的,也是不正常的,也是违背天道的。这是我近来一直深入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易经》就是讲要顺乎天道,天行健,天在奔腾不息地往前走,天有阴晴,有圆缺,它有它的规律,这叫天德。人为什么要讲德呢?讲德也是要顺应天德。我们古代传统文化讲得很明白,我们古人在那种农耕时代,靠自然吃饭的时代,古人对天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绝对比我们今人的理解要深刻地多,因为古人没有别的仪器,只有靠对天的感应,我们现在对天的理解都借助了大量的科学手段,人本身直接感应天道和自然的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古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易经》在现代仍然有先进性。我们从大的宏观把握上,或者叫导向上,整个书坛创作的发展,我认为这三句话基本上可以概括,同时,也概括了我们的思想,概括了我们的状态,而且我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管提法有什么变化,还是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走,这是整个书坛创作的状态。同时,现在有一些年青的书家,成长的很快。他们从传统功力的把握上及时代的审美把握上都跟过去大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比80年代从境界上高出了很多,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整个书坛把握住了书法的规律,所以才进步比较快。第二,信息量大了,各种出版物都多了,这都是他们成长的条件,现在有人提出,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在一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现在过时了,现在应提原创性,我说不行。当代书坛8000多中国书协会员中实际上有2000会员基本传统深入都达不到,为什么呢?每次大展初评挂起来之后,进入复评的1000多件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连到位都达不到,对传统基本的东西还没把握住,还要淘汰很多,最后剩下几百件的时候,才看得过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会员队伍当中尚有大部分人对传统的把握还不到家,因此,这时候提原创性有点早,度的把握很重要,所以说,现在对于整个书坛的引领仍然是要强调这三句话,仍然要强调“到位”和“味道”问题,还不能过多的强调原创性。

  记者:沈鹏先生曾提出当代书坛缺乏人文精神问题,引起书坛普遍关注,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张旭光:关于人文精神,书坛怎么发展,怎么导向,很重要的是要把当代书坛的问题弄清楚,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当时主要有针对性的提出两点:一是传统文化问题,我们这一代书法家,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问题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对传统的碑、帖,我们的经典作品本身深入的不够,带来我们书法创作上的营养不良;还有,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国学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弱化,像古代士大夫阶层所恪守的做人的原则,那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精神没有了。从而导致了我们当代人文精神的缺失。还有一条,就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不够。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需要十分丰富的、肥沃的土壤,离开了肥沃土壤对它的滋养,它仍然不能开得十分的鲜艳。就是说,技法是一个层面,文化底蕴是一个层面,道德价值又是一个层面。我认为,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同时造成三个层面的缺失。所以说,在这一二年中,我一直在呼吁。作为书协,作为一个艺术团体,不能靠行政命令,靠行政发文件,主要靠引导,靠我们的行为,靠我们的作品去说话。现在书坛出现的现象,什么代笔之类,功利主义很强、很浮躁,这都和我们传统文化的审美不够有关系。

  我最近看了一份材料,讲中国古代为什么儒、释、道三家能够共存?认为儒家,是讲人,人就是善;道讲真,讲自然;佛家讲的是心灵的彼岸,追求未来,讲求美,所以说儒、释、道就是真、善、美,儒、释、道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石。如果说对这些东西学了,研究了,受到它的熏陶,受到它的影响,我想,在人格、境界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而恰恰是这种真、善、美的营养又滋养、提升了书法的品位。所以必须倡导深入传统,深入传统文化和我们传统的经典作品,而恰恰是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它的空白。这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由历史造成的,从事书法研究的人,这一点一定要具备。这是当前的一个不足,而且这个不足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因此,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二个不足就是现代审美意识的不足,当代书法艺术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呢?书法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书法和写字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因为工具变了,毛笔基本上不用了,钢笔也慢慢不用了,都开始敲键盘了。因此,实用的这一块越来越少了,那么,实用的这一块小了以后,书法越来越会走向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旦进入了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就获得了永恒,尽管它的面可能会缩小,群众基础会减弱。比如说甲骨文,早就不用了,但是它作为一门艺术会长久的存在下去,所以,艺术性高了就要增加艺术因子,艺术因子一方面存在于我们的传统经典当中,有时候是越传统越现代,但有一条,如果是现代审美意识能力不够,可能还读不出来,我一直强调用现代审美意识到传统文化里面去开掘,开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现代审美意识提高了,和我们经典里面已经存在的与现代审美意识相通的东西相共鸣,才能把它挖掘出来用到创作中去,我认为这是现在书法创作的一条道路,也是一条捷径。这样的东西它是既古既新的。另外,审美因素的强化,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的艺术去看待,因而,就要考虑它的结构、造型、时间、空间问题,就要考虑旋律问题,书法有音乐的质素在里面,考虑那种强弱、节拍的关系、旋律的关系等。因此,你要提高现代审美意识,仅就书法搞书法是不行的,必须广开眼界,到各个姊妹艺术当中去汲取营养,然后为你的艺术创作服务。还有一个问题,譬如说汉碑也好,魏碑也好,它都是刻过的东西,不是墨线,现代美的书法是要把它变成墨线,墨线就有笔法、墨法的时代性问题,你怎么样把它变化成一种有生命的、有韵味的、有意味的一种线,这里面就涉及到一种墨的变化,墨和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可以借鉴国画里的一些东西,彼如林散之讲“雨淋墙头”,雨打在墙头上,那种感觉,那种集团式的线形成的感觉,这都是现代审美意识所要考虑和理解到的。还有,像现代美学讲到的,如何从你的生活体验当中去把这种体验转换成自己的一种语言,这就有原创性在里面。

  记者:您提出的现代审美能力问题,我认为关系到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转换,它应该和强调传统处于同等的地位吧?

  张旭光:现在搞书法的人,或者说喜欢书法的人,一定要区分开写字和书法的关系,写字以传达写字的内容为主,它是可读的,达到基本的要求就够了,但书法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必须要有深层的东西,在各个审美范畴和形式上都要达到很高的标准,而且它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传达书写的内容,而且是以审美为主,以传达写字为辅,首先从观念上就要转变,应该说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当然它离不开写字,但你必须要超越写字,在这个基础上,对现代的造型、现代的构成、现代的旋律、现代的轻重关系、水墨关系等加以认真借鉴。当然,现代审美艺术也是多样化的,你写的和时代并行、大气磅礴,这是一种风格;你写的很婉约,很轻松,使得现代很匆忙的人看了你的字之后很惬意、闲适,那也是为时代服务,你写一种返璞归真的东西,讲究趣味的东西也会有人喜欢。坚定不移地深入传统和十分明确地去提高现代审美能力是并重的,缺一不可。

  记者:当代帖学这两年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也注意到你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由于当代传统文化的缺失,包括对经典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际上也是造成我们远远不能真正接近魏晋风韵的原因,我觉得这些问题在当代帖学创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您怎么去看当代帖学整体的复兴势头?

  张旭光: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很有才华的,很有追求的这些年青人,对于“二王”东晋风流这一块,在理解上还不到位,还有隔膜,主要问题还是对于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不了解,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人,在文化的储备和情感的储备上都不能接近古人,所以它离得很远,学也是学表面的东西。这是从事当代帖学创作的青年书家所要加以注意的。具体问题已在上面谈到了,此处就不加展开了。

 

  张旭光简介

  张旭光,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安新县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自1988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在中央电视台举办讲座,赴日交流讲学;作品多次入选国展、中青展、名家精品展等重大展览,收入《中国著名书法家精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书法卷》等多部大型书法集;在曲阜、岳阳楼等多处勒石刻碑;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和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收藏;出版专著有《楷书》、《行书》教材,《现代书法字库·张旭光卷》、《张旭光书法集》、《张旭光系列艺术文丛》(四卷本)、《张旭光诗词书法》、《行书技法》、《行书临摹·创作》光盘,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八届国展、九届国展、首届青年展等重大评审活动评委会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评审工作。

  张旭光倡导“重读经典”,提出“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他提出的“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等思想,以及他的创作,已经广泛影响了中国书坛,形成了主流书风,被称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

上一篇:傅二石山水画重在精神
下一篇:朱青生:当代艺术精神应为孩子的美育常识
友情链接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

友情链接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311-86676562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3号

中浩第一商务北楼22层

邮编:050000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