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放犊图》,宋代,李唐(传),绢本设色,立轴,纵96.3厘米,横5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 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 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李唐原供奉宋徽宗的 画院,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後,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授成忠郎 职务。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 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采薇 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后饿死的故事。 借以颂扬民族气节,间接地表达了他反对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场,有的题跋也指出此画是“为南渡降臣发”。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 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 远、夏圭法门。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画后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阮元、吴荣光等题记。
《秋林放犊图》局部图,宋代,李唐(传),绢本设色,立轴,纵96.3厘米,横5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林放犊图》在构图上仍带有北宋遗风,即使已经有所简化。而图中内容,更容易令人联想起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只不过《秋林放犊图》的作者将视线 从层峦危岩间收回至树林下、小溪旁;而占去画幅绝大面积的树林那夹叶式的描绘手法亦跟《溪山行旅图》如出一辙。但在构思立意上,此图却有自己的面貌,作者 以诗意的手法表现出了“秋林放犊”的主题。
《秋林放犊图》描绘了溪岸平坡间大树数株,红叶繁密,布满画面。地上的落叶 稀疏,点出秋意。一牛犊于树下仰首长鸣,溪旁一牧童,弯着腰,用双手捧水玩耍。整个画面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图景物刻画入微,树 干、树叶均用双钩填色法,用笔粗壮劲健,树叶繁而不乱,密而不窒;远树用淡墨点画,疏疏落落、层次分明。画中主体牧童与牛犊更是以精致的笔调描绘得神情兼 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