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榜书介绍 新闻中心 名家介绍 精品长廊 各地名家 大赛作品展 创作园地 联系我们
主页 >新闻中心 > 书画动态
新闻中心
每日更新 >
相关展示 >
书画动态 >
公告公示 >
热点新闻 更多>>
丈二巨幅榜书“中国... 2020-03-30
雨石:书法是修身之... 2020-03-30
书法收藏不能不知的... 2020-03-30
企业家江阴办书法展... 2020-03-30
桂林百名老年书画家...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梦 燕赵情——... 2020-03-30
红色主题书法展 2020-03-30
“我的书法梦—于恩...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志在丹青——吴观岱

2020-03-30
   吴观岱(1862—1929),初名宗泰,字观岱,后以字行,号洁翁、江南布衣等,室名适庵、觚庐,江苏无锡人。工人物、山水、花卉,擅书法。清末至民国初年,在北京、无锡、上海等地画坛颇有声名。传授弟子有诸健秋、杨令茀、徐北汀、秦古柳、顾坤伯等。生前有《廉南湖、吴观岱诗画册》《觚庐画萃》等行世。

  少小艰难,志于丹青

  清同治元年(1862),吴观岱出生在无锡城的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喜爱绘画;及长,其父将他送至一酱园当学徒,可他坚持不从,遂被逐出家门。吴观岱从此寄食邻家。主人知他喜爱绘画,于是拿出一幅名画让他临摹,临本竟然肖似原作。邻家主人视他是个可造之材,就与吴父商量,让他从师习画,以画为业。但吴父坚持不同意,邻家主人又与其叔商量。最后由其叔将他送至同邑画家潘锦(昼堂)处学画,每月由叔父供束脩。某日,潘师持一银圆,说该银圆为赝鼎,让吴观岱与其叔调换,而其叔不认。这使得吴观岱左右为难,既愤又耻,无奈只能离开潘师。

  从此,吴观岱常去裱画店观摩裱在墙壁上的佳作,然后返家背临,以卖画为生。时间久了,裱画店主不许他再到店内观画,并对他言道:“吾家所裱画,佳者若都有背临本,一旦被画主人得知后,当会责怪是吾将原画借与你临摹。因此你不能再到我店里来看画。”所幸,这时吴观岱的绘画技艺已经趋于成熟,只是尚无画名而已。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吴观岱最早的绘画作品,是其作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仿新罗山人笔意的《刘海戏蟾图》。该作品虽属背临之作,笔线也难见流畅、飘举,但所绘人物的面容、表情却十分自然生动,殊为难得。

  

志在丹青——吴观岱

  刘海戏蟾图

  吴观岱在无锡卖画为生,画技日臻完善,自然少不了求画之人。城内有一钱庄筹备开业,主人请吴观岱作了一幅画张挂在大厅。钱庄开业,前来道贺的客人看到这一作品后都啧啧称赞。这也引起了邑中名士廉泉的注意。廉泉认为吴观岱是位绘画天才,不久便招他相见,并言道:“公之家况吾已尽悉。公肯从我入都,则不愁生(活)事,且公画更当有成也。”吴观岱闻后颇为高兴,但答称:“我无资斧(盘缠)耳。”廉氏即对吴言道:“为公筹之矣,一切余任之。”就这样,吴观岱在廉泉的帮助下去往北京,不但得以饱览历代名画,还结识了许多京华名家,画艺大进。

  初入京城,有声画苑

  廉泉(1868—1932),字惠卿,号南湖、小万柳居士,江苏无锡人。5岁入学读书,后于江阴南菁书院学习。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光绪举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户部主事,翌年荐升户部郎中,是年正式定居北京。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光绪三十年(1904)冬,辞职南归,移居沪上。翌年,在上海曹家渡购地营造别墅,题名小万柳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集股创办文明书局,编印新式学堂教科书。

  吴观岱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随廉泉初到北京,时年35岁。廉泉把收藏的书画名迹供吴氏阅览参考,其中以清画家石涛作品为最多,对吴氏影响也最大。廉泉知吴氏家境贫困,为使吴氏在京城能够安心艺事,他每至年末都给吴家寄资相助。廉泉又见吴氏绘艺日益精进,就设法让他去清内宫如意馆做供奉。这些便是《中国美术大辞典》“吴观岱”词条中“廉惠卿嘉其为人,偕去北京,荐入内庭……曾在北京大学讲画学”的来由。

  清末民初的北京画苑全为清初六大家“四王、吴、恽”画风所笼罩。而吴观岱当时所画人物、仕女、山水主要师法清人华喦,人物画兼取明人唐寅,且对绘画技法掌握十分全面,堪称精熟。这一点,从他作于1907年的《仕女图》中可见一斑。吴观岱凭借精妙的画笔和不同时俗的画格,在京城崭露头角,逐渐为当时京城画苑名家所瞩目。《仕女图》中款识“为藕湖渔隐作”,便是很好的佐证。“藕湖渔隐”是清末民初被京城画苑称之为“广大教主”的画家金城,乃“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能与这样的“大名头”以画会友,也说明了吴观岱当时在京城画苑的地位。

  

志在丹青——吴观岱

  仕女图

  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十亩春耕》。此作用笔简逸洒脱,在细节的描写上极尽精微,连正在劳作中踏水车的人物都刻画得形神毕现,画格清新自然。画中题谓:“履之先生方家鉴教。弟吴观岱,戊申三月。”“履之先生方家”指的是清末民初京城画苑名家贺良朴,其为北京美专教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也是中国画学研究会发起者之一。

  

志在丹青——吴观岱

  十亩春耕

  再看吴观岱的《柳桥扁舟图》,款识结尾题写:“亟图出之,以就正于竹庄先生。壬子重阳后有九日,梁溪吴观岱作于京师海王村。”题图所录诗意,全为思乡之情。而“竹庄先生”蒋维乔乃吴观岱之同乡,时正在北京任职。“京师海王村”,在北京琉璃厂。自清中叶起,北京的书店、字画、古玩等业都集中于此。由于吴观岱在当时北京画坛上已赢得了声誉,琉璃厂“清秘阁”也会请其为之绘画。《梅花笺》图册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志在丹青——吴观岱

  柳桥扁舟图

  

志在丹青——吴观岱

  《梅花笺》之一

  通过对吴氏诸多画迹的考察可知,吴观岱自1897至1909年间大体都在北京活动。从1910年起,他回到家乡无锡,又往返于上海廉氏小万柳堂作画、授课。廉氏夫妇尊称他为“江南老画师”而不呼其名,这也是世称吴氏“江南老画师”的出处。同年,《廉南湖诗吴观岱画册》由上海文明书局以珂罗版行世。但他仍不愿放弃自己十多年苦心开辟的京城市场,所以在民国元年又返京在琉璃厂鬻艺。时年,吴观岱已满50周岁。直到1914年,才未见他再有明确记载作于北京的画迹。吴氏五十余岁后退归家乡无锡,以鬻画自给外还收授画弟子,并好奖掖后进。

  绘画艺术简述

  吴观岱在五十岁前后,画风有变,所画人物、花卉兼学清代画家黄慎。一方面,他自感早年生活景况与画史所记黄慎“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相仿;另一方面,黄慎作画笔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是吴观岱所欣赏的画风。

  《抱瓮灌秋蔬》是吴观岱于1913年秋作于家乡无锡仿黄慎笔意的四屏条之一。此图不仅画法上效仿黄慎,就连题款的书法也学黄慎,深得黄慎画笔之精髓。

  

志在丹青——吴观岱

  抱瓮灌秋蔬

  吴观岱前期的山水画除了师法华喦之外,于南宋赵孟坚,元吴镇、王蒙,明沈周、文徵明,清王鉴、王原祁、石谿、石涛等都有研习。如作于1901年的《仿赵子固本秋溪饮马图》、作于1908年的《背拟王原祁崇山行脚图》、作于1910年的《师石谿笔意秋山行旅图》等。1910年前后,吴观岱对于清初石谿、石涛最为钦慕和服膺。

  现有学者称:“近代模仿‘二石’画风的画家最早的是苏州顾麟士,接着是陈半丁,然后是吴观岱。而这三人基本就代表了石涛风格在近代绘画史上的兴起。”此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由于其中说到了学石涛最早的是顾麟士,那么不妨从顾氏在石涛作品的两则题记中加以观照,以明是非。

  题记一,见于石涛的《细雨虬松图》。顾氏题:“……上人山水取神遗貌,意逸笔奇,然实由人物入手,其源盖出黄鹤山樵。故下笔虽似草草,而周规折矩,弥极精严。尝得其临赵王孙画马,工整精到,信其各体皆得正法眼藏,宜为新罗一生服膺勿替代矣。以所著《画语录》印而证之,知上人渗透画禅,饱尝甘苦。今人莫明源流,妄拟其笔,抑何浅陋斯甚邪!此《细雨虬松图》古雅秀洁,撮其诗意名之,实非写雨也。”

  题记二,见于石涛的《水墨山水画》轴。顾氏题:“……石涛画系干笔见长。此用湿笔焦墨,淋漓尽致,倍极神妙。真笔便佳,何论干湿?又况神与古会,兴往不可遏时邪?请与具眼者证之。”从上述两则题记内容可知,顾麟士对石涛绘画颇为推崇。从所见顾氏传世绘画作品来看,也确实多有“仿石涛笔意”的作品。所谓“渗透画禅,饱尝甘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石涛能以古奥的禅机来阐发画理,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发挥运用(即创造),再加上“饱尝甘苦”的所有生活经验(包括从大自然中摄取养料)等等,才能“搜尽奇峰打草稿”。而从学者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妄拟其笔”。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画学石涛,时间上的先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学者最终得到了什么,即能否在学其画迹的同时也能师其心,最终跳出石涛而自成家数。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中所有学石涛者走向成功的一条铁律。据此,顾麟士学石涛,仅得皮相(笔墨程式)而已,并没有达到真正成功。

  再看吴观岱是怎样学石涛的。他在《仿石涛笔意山水》上题记:“画学写意起自元朝,而盛于明代。启南之苍古莫及。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屈于用墨。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墨之难也。如此,兴之所至,笔即随之,自有天趣。以画自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耳。”吴观岱学石涛同样只是“师古人之迹”,作品中缺少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求变革、主创造的精神,而最终未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和独特画格。所以他同样没有成功。

  

志在丹青——吴观岱

  仿石涛笔意山水

  以上题记还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即吴观岱在“仿石涛笔意”的作品中竟然想起了“启南之苍古莫及”。这大概与他自北京、上海还归家乡后,结识了侨寓无锡不久的近代书画收藏家裴景福有一定联系。在裴景福那里,吴观岱欣赏到了不少历代名迹而受益匪浅。

  吴氏作于1918的《仿四家山水画屏》,其中有一帧即仿沈周,并题谓:“霍邱裴氏藏石田老人画屏一帧,笔墨之潇洒,岂时史所能学步?偶写大略,非敢云临摹也。”其连题识的书法也学沈周。因此,有学者称:“真正成就吴观岱画风的还是沈周,特别是晚期回到无锡后偏向沈周,走苏州吴门的路子。”从吴观岱传世的作品来看,也确实如此。

  从吴观岱的从艺经历、绘画才能,以及他当时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画苑中的声名,尤其是他对近现代一批画家(如贺天健、钱松喦等)的影响来考量,作为吴锡画家,他确实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上一篇:张海 书法作品
下一篇:张素玉临摹毗卢寺壁画作品在石展出
每日更新 >
111
相关展示 >
111
书画动态 >
111
公告公示 >
111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 书画动态

志在丹青——吴观岱

2020-03-30
   吴观岱(1862—1929),初名宗泰,字观岱,后以字行,号洁翁、江南布衣等,室名适庵、觚庐,江苏无锡人。工人物、山水、花卉,擅书法。清末至民国初年,在北京、无锡、上海等地画坛颇有声名。传授弟子有诸健秋、杨令茀、徐北汀、秦古柳、顾坤伯等。生前有《廉南湖、吴观岱诗画册》《觚庐画萃》等行世。

  少小艰难,志于丹青

  清同治元年(1862),吴观岱出生在无锡城的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喜爱绘画;及长,其父将他送至一酱园当学徒,可他坚持不从,遂被逐出家门。吴观岱从此寄食邻家。主人知他喜爱绘画,于是拿出一幅名画让他临摹,临本竟然肖似原作。邻家主人视他是个可造之材,就与吴父商量,让他从师习画,以画为业。但吴父坚持不同意,邻家主人又与其叔商量。最后由其叔将他送至同邑画家潘锦(昼堂)处学画,每月由叔父供束脩。某日,潘师持一银圆,说该银圆为赝鼎,让吴观岱与其叔调换,而其叔不认。这使得吴观岱左右为难,既愤又耻,无奈只能离开潘师。

  从此,吴观岱常去裱画店观摩裱在墙壁上的佳作,然后返家背临,以卖画为生。时间久了,裱画店主不许他再到店内观画,并对他言道:“吾家所裱画,佳者若都有背临本,一旦被画主人得知后,当会责怪是吾将原画借与你临摹。因此你不能再到我店里来看画。”所幸,这时吴观岱的绘画技艺已经趋于成熟,只是尚无画名而已。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吴观岱最早的绘画作品,是其作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仿新罗山人笔意的《刘海戏蟾图》。该作品虽属背临之作,笔线也难见流畅、飘举,但所绘人物的面容、表情却十分自然生动,殊为难得。

  

志在丹青——吴观岱

  刘海戏蟾图

  吴观岱在无锡卖画为生,画技日臻完善,自然少不了求画之人。城内有一钱庄筹备开业,主人请吴观岱作了一幅画张挂在大厅。钱庄开业,前来道贺的客人看到这一作品后都啧啧称赞。这也引起了邑中名士廉泉的注意。廉泉认为吴观岱是位绘画天才,不久便招他相见,并言道:“公之家况吾已尽悉。公肯从我入都,则不愁生(活)事,且公画更当有成也。”吴观岱闻后颇为高兴,但答称:“我无资斧(盘缠)耳。”廉氏即对吴言道:“为公筹之矣,一切余任之。”就这样,吴观岱在廉泉的帮助下去往北京,不但得以饱览历代名画,还结识了许多京华名家,画艺大进。

  初入京城,有声画苑

  廉泉(1868—1932),字惠卿,号南湖、小万柳居士,江苏无锡人。5岁入学读书,后于江阴南菁书院学习。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光绪举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户部主事,翌年荐升户部郎中,是年正式定居北京。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光绪三十年(1904)冬,辞职南归,移居沪上。翌年,在上海曹家渡购地营造别墅,题名小万柳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集股创办文明书局,编印新式学堂教科书。

  吴观岱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随廉泉初到北京,时年35岁。廉泉把收藏的书画名迹供吴氏阅览参考,其中以清画家石涛作品为最多,对吴氏影响也最大。廉泉知吴氏家境贫困,为使吴氏在京城能够安心艺事,他每至年末都给吴家寄资相助。廉泉又见吴氏绘艺日益精进,就设法让他去清内宫如意馆做供奉。这些便是《中国美术大辞典》“吴观岱”词条中“廉惠卿嘉其为人,偕去北京,荐入内庭……曾在北京大学讲画学”的来由。

  清末民初的北京画苑全为清初六大家“四王、吴、恽”画风所笼罩。而吴观岱当时所画人物、仕女、山水主要师法清人华喦,人物画兼取明人唐寅,且对绘画技法掌握十分全面,堪称精熟。这一点,从他作于1907年的《仕女图》中可见一斑。吴观岱凭借精妙的画笔和不同时俗的画格,在京城崭露头角,逐渐为当时京城画苑名家所瞩目。《仕女图》中款识“为藕湖渔隐作”,便是很好的佐证。“藕湖渔隐”是清末民初被京城画苑称之为“广大教主”的画家金城,乃“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能与这样的“大名头”以画会友,也说明了吴观岱当时在京城画苑的地位。

  

志在丹青——吴观岱

  仕女图

  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十亩春耕》。此作用笔简逸洒脱,在细节的描写上极尽精微,连正在劳作中踏水车的人物都刻画得形神毕现,画格清新自然。画中题谓:“履之先生方家鉴教。弟吴观岱,戊申三月。”“履之先生方家”指的是清末民初京城画苑名家贺良朴,其为北京美专教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也是中国画学研究会发起者之一。

  

志在丹青——吴观岱

  十亩春耕

  再看吴观岱的《柳桥扁舟图》,款识结尾题写:“亟图出之,以就正于竹庄先生。壬子重阳后有九日,梁溪吴观岱作于京师海王村。”题图所录诗意,全为思乡之情。而“竹庄先生”蒋维乔乃吴观岱之同乡,时正在北京任职。“京师海王村”,在北京琉璃厂。自清中叶起,北京的书店、字画、古玩等业都集中于此。由于吴观岱在当时北京画坛上已赢得了声誉,琉璃厂“清秘阁”也会请其为之绘画。《梅花笺》图册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志在丹青——吴观岱

  柳桥扁舟图

  

志在丹青——吴观岱

  《梅花笺》之一

  通过对吴氏诸多画迹的考察可知,吴观岱自1897至1909年间大体都在北京活动。从1910年起,他回到家乡无锡,又往返于上海廉氏小万柳堂作画、授课。廉氏夫妇尊称他为“江南老画师”而不呼其名,这也是世称吴氏“江南老画师”的出处。同年,《廉南湖诗吴观岱画册》由上海文明书局以珂罗版行世。但他仍不愿放弃自己十多年苦心开辟的京城市场,所以在民国元年又返京在琉璃厂鬻艺。时年,吴观岱已满50周岁。直到1914年,才未见他再有明确记载作于北京的画迹。吴氏五十余岁后退归家乡无锡,以鬻画自给外还收授画弟子,并好奖掖后进。

  绘画艺术简述

  吴观岱在五十岁前后,画风有变,所画人物、花卉兼学清代画家黄慎。一方面,他自感早年生活景况与画史所记黄慎“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相仿;另一方面,黄慎作画笔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是吴观岱所欣赏的画风。

  《抱瓮灌秋蔬》是吴观岱于1913年秋作于家乡无锡仿黄慎笔意的四屏条之一。此图不仅画法上效仿黄慎,就连题款的书法也学黄慎,深得黄慎画笔之精髓。

  

志在丹青——吴观岱

  抱瓮灌秋蔬

  吴观岱前期的山水画除了师法华喦之外,于南宋赵孟坚,元吴镇、王蒙,明沈周、文徵明,清王鉴、王原祁、石谿、石涛等都有研习。如作于1901年的《仿赵子固本秋溪饮马图》、作于1908年的《背拟王原祁崇山行脚图》、作于1910年的《师石谿笔意秋山行旅图》等。1910年前后,吴观岱对于清初石谿、石涛最为钦慕和服膺。

  现有学者称:“近代模仿‘二石’画风的画家最早的是苏州顾麟士,接着是陈半丁,然后是吴观岱。而这三人基本就代表了石涛风格在近代绘画史上的兴起。”此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由于其中说到了学石涛最早的是顾麟士,那么不妨从顾氏在石涛作品的两则题记中加以观照,以明是非。

  题记一,见于石涛的《细雨虬松图》。顾氏题:“……上人山水取神遗貌,意逸笔奇,然实由人物入手,其源盖出黄鹤山樵。故下笔虽似草草,而周规折矩,弥极精严。尝得其临赵王孙画马,工整精到,信其各体皆得正法眼藏,宜为新罗一生服膺勿替代矣。以所著《画语录》印而证之,知上人渗透画禅,饱尝甘苦。今人莫明源流,妄拟其笔,抑何浅陋斯甚邪!此《细雨虬松图》古雅秀洁,撮其诗意名之,实非写雨也。”

  题记二,见于石涛的《水墨山水画》轴。顾氏题:“……石涛画系干笔见长。此用湿笔焦墨,淋漓尽致,倍极神妙。真笔便佳,何论干湿?又况神与古会,兴往不可遏时邪?请与具眼者证之。”从上述两则题记内容可知,顾麟士对石涛绘画颇为推崇。从所见顾氏传世绘画作品来看,也确实多有“仿石涛笔意”的作品。所谓“渗透画禅,饱尝甘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石涛能以古奥的禅机来阐发画理,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发挥运用(即创造),再加上“饱尝甘苦”的所有生活经验(包括从大自然中摄取养料)等等,才能“搜尽奇峰打草稿”。而从学者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妄拟其笔”。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画学石涛,时间上的先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学者最终得到了什么,即能否在学其画迹的同时也能师其心,最终跳出石涛而自成家数。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中所有学石涛者走向成功的一条铁律。据此,顾麟士学石涛,仅得皮相(笔墨程式)而已,并没有达到真正成功。

  再看吴观岱是怎样学石涛的。他在《仿石涛笔意山水》上题记:“画学写意起自元朝,而盛于明代。启南之苍古莫及。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屈于用墨。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墨之难也。如此,兴之所至,笔即随之,自有天趣。以画自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耳。”吴观岱学石涛同样只是“师古人之迹”,作品中缺少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求变革、主创造的精神,而最终未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和独特画格。所以他同样没有成功。

  

志在丹青——吴观岱

  仿石涛笔意山水

  以上题记还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即吴观岱在“仿石涛笔意”的作品中竟然想起了“启南之苍古莫及”。这大概与他自北京、上海还归家乡后,结识了侨寓无锡不久的近代书画收藏家裴景福有一定联系。在裴景福那里,吴观岱欣赏到了不少历代名迹而受益匪浅。

  吴氏作于1918的《仿四家山水画屏》,其中有一帧即仿沈周,并题谓:“霍邱裴氏藏石田老人画屏一帧,笔墨之潇洒,岂时史所能学步?偶写大略,非敢云临摹也。”其连题识的书法也学沈周。因此,有学者称:“真正成就吴观岱画风的还是沈周,特别是晚期回到无锡后偏向沈周,走苏州吴门的路子。”从吴观岱传世的作品来看,也确实如此。

  从吴观岱的从艺经历、绘画才能,以及他当时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画苑中的声名,尤其是他对近现代一批画家(如贺天健、钱松喦等)的影响来考量,作为吴锡画家,他确实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上一篇:张海 书法作品
下一篇:张素玉临摹毗卢寺壁画作品在石展出
友情链接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

友情链接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311-86676562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3号

中浩第一商务北楼22层

邮编:050000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