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禹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着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揣测此图无作者署款或与首段残缺有关。拖尾有明初陈川跋长诗,言有吴生者持《夏珪溪山清远图》来请诗,当为此卷定名,时洪武戊午十一年(1378);另平显(十四世纪)亦和陈川韵于后。而除上二跋外,幅内之收藏印甚少,本幅卷尾有“黔宁”、“公余”两半印,上印之“黔宁王子子孙孙永宝之”为沐璘(十五世纪)钤,璘为沐英(1345-1392)曾孙,而英为明太祖养子,尝仰重平显之博学多闻,徵召其为教读卒,另“公余”白文半印不知为谁,然从篆法判断当係明人作风。“钦赐臣权”则为清世祖赐宋权(1598-1652)所有,权传其子宋荦(1634-1713),后归清宫。
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笔墨紧密鬆秀,景物佈列得宜。旧谓“长幅难于深远,褊幅难于深高。”夏珪此长卷景物繁复,画家运用仰、平、俯视等各种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层叠的巖壁因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裡,产生特有的空间结构。“上下互见,前后相照,高低远近,深浅大小,隐显纡直,夷险静躁,各得其宜。”张宁盛讚夏珪纯熟稳健的作风甚得其精要。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噼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噼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