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榜书介绍 新闻中心 名家介绍 精品长廊 各地名家 大赛作品展 创作园地 联系我们
主页 >创作园地
新闻中心
每日更新 >
相关展示 >
书画动态 >
公告公示 >
热点新闻 更多>>
丈二巨幅榜书“中国... 2020-03-30
雨石:书法是修身之... 2020-03-30
书法收藏不能不知的... 2020-03-30
企业家江阴办书法展... 2020-03-30
桂林百名老年书画家...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中国梦 燕赵情——... 2020-03-30
红色主题书法展 2020-03-30
“我的书法梦—于恩... 2020-03-30
“中国梦·... 2020-03-30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2020-04-10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借“书斋”展的当代空间,踱步在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为人风貌和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里。作为“归去来馆”的当代书房主人,洞穿时空的是读书人对“以书香滋养灵魂”的态度。借此大展的机缘,于丹教授以妙语和饱满的激情对雅昌艺术讲述了她心中的陶渊明和“归去来馆”。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 在“归去来馆”现场抚无弦琴

  且看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谈陶渊明,谈陶渊明的琴、诗、书、酒,以反观今人如何对待“晴耕雨读”的传统,以及“书房”的精神内核:

  谁是陶渊明呢?想起这个名字我总觉得他的名字背后就是一段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论斜阳,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人们在傍晚的时候,常常都是仓惶的,常常是追问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现场盛开的菊花

  但是陶渊明不追问,他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有南山、有菊花、有他自己。虽然他也就在红尘之中,但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从来都没有把一颗心,泥足深陷在这个红尘的纷扰里。

  苏东坡曾经说过中国的文人爱标榜不要,但是陶渊明是真个不要。你看他的祖上陶侃、陶茂,从祖父到父亲都是做官的人,可是陶渊明说自己是谁呢?“先生不知何许人矣,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五柳先生。”不标榜祖上的功勋、不标榜显赫的姓氏,有五棵柳树我也就是个五柳先生了。

  陶渊明从小性格是寡淡的,沉静少言的,不慕荣利的。虽然为了他的家室,他也要出去做官。“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因为他是爱孩子的。他有十个孩子得养家,但是出去做了官不爽,83天离家很近的地方做得不痛快。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告诉他“应束带见之”,就是这一点点约束,他都是不想要的。他不愿意像乡里小儿为了五斗米折腰。所以大印一甩回家去也!

  这个时候,他其实是为了万古以后,我们今天红尘中的人招了一份魂魄的。他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自己家里那个园子荒了,心里那个园子更荒了。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自己的心灵都做了身体的奴役了,身体要美食、要豪宅,声色犬马,所以心灵愿意低三下四的去逢迎受了委屈。

  那现在干嘛不改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幸亏还有未来的日子可以追得长啊!想一想就是这个《归去来兮》,他要回来的地方,他是多么渴望啊!

  那一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远远地看见家的时候,“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我一直都觉得最温暖的归来境界莫过于这八个字“携幼入室”,拉着孩子的小手,穿过明唐走进内室,家人给烫了一壶浊酒。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现场的家居意象仿若陶渊明刚刚“携幼入室”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现场应和陶渊明家中饮酒的田园意象

  今天的世道,家里有孩子,但是孩子们都去上补习班和精英学校了。家里有酒,但是谁还愿意在家喝酒呢?所以家里的孩子和酒都已经不成为“田园”了。陶渊明的那个时候酒没有太有名,他常常喝赊来的酒,常常是朋友给他送的酒。孩子也并不很优秀,他的孩子还有点儿傻傻的,笨笨的,好大都不识数,念书也不记事,但是就是这点儿浊酒、笨孩子确是他的田园。就是他的那个并不太繁盛豪华的家,那是他可以安顿的地方。

  他在那个地方可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之地,自己的心已经安了。他可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自己家有门,他也隔绝了和世道的来往;一个人在院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看见“云无心以出岫”,看见“鸟倦飞而知还”;当“景翳翳以将入”的时候,他还流连忘返“抚孤松而盘桓”。这样的心情我们今天羡慕不已,是因为今天我们即使是花着钱去一些著名的胜地,住着豪华的酒店,我们也仍然没有一份心灵的安顿。

  什么地方才是书房呢?其实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不一定很奢华,但是他能悟出道理来。所以陶渊明经常是“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或者就是他说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晴耕雨读”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天晴朗的时候就下地做农民,可以像陶渊名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个人虽然“种豆南山下”种的“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内心是欢乐的。只要是能去干活的时候,他是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的。但是回来他是要读书的,他读的书不是为了求功名。如同他自己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个读书不求考据、不评职称、不发文章,也更不换五斗米,无非就是著文章剖世、济世,在文字抒发一把胸意,让自己的真人格、真胸襟活在文字里,所以呢每有会意读到古人心有会意的时候欣然忘食,连吃饭都忘记了,你想想这是何等的欢喜啊?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中伴随读书人的竹影、月光 一派诗意盎然

  我喜欢陶渊明说“泛滥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才是他的书房。他的书房是没有边际的,可以一直延伸进南山,就是他的那座庐山;可以一直延伸进云朵儿;可以一直沉浸进黄昏之后的灰暗里,也可以心通忘古。他的书房也是不拘泥的,他的“俯仰终宇宙”,读书读出大欢乐,这种旷达,我们今天谁人能及呢?

  所以陶渊明的书房除了有这样随意挥洒的书卷,还应该是有琴的。因为中国人讲君子左琴右书。陶渊明自己也会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但是他的琴又不必太考究,因为他也不通音律。

  《南史音律传》也讲说“他不解音律,而去续素琴一张。”音律都不通达还弄了一张琴叫做素琴。素到什么份上呢?就是一根琴弦都没有,说白了就是一段木头。但是他每每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一个人抚弄素琴,涕泗滂沲,周边的朋友只见他狷狂,不明究理,他喝多了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都走吧,但是这其中的真意是什么呢?过了几百年他的知音李太白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就是李白所说的“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的光影、空间、绘画营造出当代人对诗人酒醉独自抚琴的遥想

  天籁都装在他的心中,他还要琴弦何干呢?他可以在无弦琴上听见风踩过树梢的声音;听见小鸟的啼明;听见泉水跟山石的激荡;听到那云在天心,鱼翔水底,万古不灭,那种大自然赤子天真的欢欣,不是琴弦传递出来的呀!

  陶渊明一切都不考究,也没有什么礼数,但是他的心确实也是任何一个时代,当然也是任何一个书房都拘囿不住的。所以陶渊明的隐逸是真隐逸,因为他不是隐在一方田园里,他是隐在万古天真里。

  所以我说陶渊明的琴是无弦琴,陶渊明的书是不就功名的闲书。而他的琴,他的书,也都跟他的酒有关。因为他是一个酣暢万古的人,他的酒也都是一些浊酒。因为他自己有葛巾漉酒的故事。酿酒后要把酒篦出来时,没有细纱布,着急要喝这酒,从头上摘下头巾来急急地攥着一把酒糟,把酒篦出来,湿漉漉的头巾,啪!又扣回到头上,这就是葛巾漉酒。

  元好问说他:“一语天然万古心,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也是元好问说:“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不是叫“归园田居”,就是叫“饮酒”。你以为这老头是写诗吗?不过是把心中的一片天落在了纸上。这样的人,他有无边无际的大自由,这才是他真正要回来的理由。

  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所以他终于回来的时候,那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生最大的解放,还是自我的解放。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祈求来的自由,也没有被人施舍的解放。他真正不受功名绑架的;不受金钱绑架的;甚至他也不受人情的绑架;他不受世间各种伪命题的绑架;他不求他的孩子多么优秀;也不求他祖上显赫的功名;到他这里有什么样的传承,他只是求自己赤子天真,用生命性情打造一份万古自然。他要的无非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中与诗人精神世界相应和的日常器物形成一虚一实的对照关系

  陶渊明是有时光的,大把的时光可以浪之。陶渊明是读闲书的,也不为考功名,只为了一种“不乐复何如”。陶渊明是可以喝施舍来的酒的。但是在酒里,他是能够酣暢的;陶渊明是可以弹无弦琴的,但是在琴上他触摸到了天籁。这就是“归去来兮”吧!所以我们人人的心都曾经在红尘中远行,那我们能不能有这样一间书房容纳自己的归去来呢?回来的地方,不见得都是有形的田园。中国人只有小隐才是隐于野的,那么中隐是隐于市,许多红尘大隐还是隐于朝的。

  我喜欢苏东坡说的一句话“万人如海一身藏”,一个人可以藏匿在人群之中,但是心如止水,有这样的一种万古悠然,看得到南山自现。这个境界自陶渊明开始,这位隐逸之宗,不只是给我们带来了田园的诗派,更重要的是开出了每个人心理的田园。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只是一种状态。今天在这里结缘陶渊明,听懂无弦琴。如果真的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那种解放,那么一瞬“田园”,也许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自己的“归去来兮”。

上一篇:陈传席:怎样才能画好写意画?
下一篇:诗人余光中—携带那枚邮票走向天堂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创作园地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2020-04-10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借“书斋”展的当代空间,踱步在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为人风貌和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里。作为“归去来馆”的当代书房主人,洞穿时空的是读书人对“以书香滋养灵魂”的态度。借此大展的机缘,于丹教授以妙语和饱满的激情对雅昌艺术讲述了她心中的陶渊明和“归去来馆”。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 在“归去来馆”现场抚无弦琴

  且看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谈陶渊明,谈陶渊明的琴、诗、书、酒,以反观今人如何对待“晴耕雨读”的传统,以及“书房”的精神内核:

  谁是陶渊明呢?想起这个名字我总觉得他的名字背后就是一段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论斜阳,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人们在傍晚的时候,常常都是仓惶的,常常是追问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现场盛开的菊花

  但是陶渊明不追问,他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有南山、有菊花、有他自己。虽然他也就在红尘之中,但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从来都没有把一颗心,泥足深陷在这个红尘的纷扰里。

  苏东坡曾经说过中国的文人爱标榜不要,但是陶渊明是真个不要。你看他的祖上陶侃、陶茂,从祖父到父亲都是做官的人,可是陶渊明说自己是谁呢?“先生不知何许人矣,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五柳先生。”不标榜祖上的功勋、不标榜显赫的姓氏,有五棵柳树我也就是个五柳先生了。

  陶渊明从小性格是寡淡的,沉静少言的,不慕荣利的。虽然为了他的家室,他也要出去做官。“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因为他是爱孩子的。他有十个孩子得养家,但是出去做了官不爽,83天离家很近的地方做得不痛快。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告诉他“应束带见之”,就是这一点点约束,他都是不想要的。他不愿意像乡里小儿为了五斗米折腰。所以大印一甩回家去也!

  这个时候,他其实是为了万古以后,我们今天红尘中的人招了一份魂魄的。他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自己家里那个园子荒了,心里那个园子更荒了。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自己的心灵都做了身体的奴役了,身体要美食、要豪宅,声色犬马,所以心灵愿意低三下四的去逢迎受了委屈。

  那现在干嘛不改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幸亏还有未来的日子可以追得长啊!想一想就是这个《归去来兮》,他要回来的地方,他是多么渴望啊!

  那一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远远地看见家的时候,“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我一直都觉得最温暖的归来境界莫过于这八个字“携幼入室”,拉着孩子的小手,穿过明唐走进内室,家人给烫了一壶浊酒。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现场的家居意象仿若陶渊明刚刚“携幼入室”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现场应和陶渊明家中饮酒的田园意象

  今天的世道,家里有孩子,但是孩子们都去上补习班和精英学校了。家里有酒,但是谁还愿意在家喝酒呢?所以家里的孩子和酒都已经不成为“田园”了。陶渊明的那个时候酒没有太有名,他常常喝赊来的酒,常常是朋友给他送的酒。孩子也并不很优秀,他的孩子还有点儿傻傻的,笨笨的,好大都不识数,念书也不记事,但是就是这点儿浊酒、笨孩子确是他的田园。就是他的那个并不太繁盛豪华的家,那是他可以安顿的地方。

  他在那个地方可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之地,自己的心已经安了。他可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自己家有门,他也隔绝了和世道的来往;一个人在院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看见“云无心以出岫”,看见“鸟倦飞而知还”;当“景翳翳以将入”的时候,他还流连忘返“抚孤松而盘桓”。这样的心情我们今天羡慕不已,是因为今天我们即使是花着钱去一些著名的胜地,住着豪华的酒店,我们也仍然没有一份心灵的安顿。

  什么地方才是书房呢?其实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不一定很奢华,但是他能悟出道理来。所以陶渊明经常是“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或者就是他说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晴耕雨读”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天晴朗的时候就下地做农民,可以像陶渊名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个人虽然“种豆南山下”种的“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内心是欢乐的。只要是能去干活的时候,他是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的。但是回来他是要读书的,他读的书不是为了求功名。如同他自己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个读书不求考据、不评职称、不发文章,也更不换五斗米,无非就是著文章剖世、济世,在文字抒发一把胸意,让自己的真人格、真胸襟活在文字里,所以呢每有会意读到古人心有会意的时候欣然忘食,连吃饭都忘记了,你想想这是何等的欢喜啊?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中伴随读书人的竹影、月光 一派诗意盎然

  我喜欢陶渊明说“泛滥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才是他的书房。他的书房是没有边际的,可以一直延伸进南山,就是他的那座庐山;可以一直延伸进云朵儿;可以一直沉浸进黄昏之后的灰暗里,也可以心通忘古。他的书房也是不拘泥的,他的“俯仰终宇宙”,读书读出大欢乐,这种旷达,我们今天谁人能及呢?

  所以陶渊明的书房除了有这样随意挥洒的书卷,还应该是有琴的。因为中国人讲君子左琴右书。陶渊明自己也会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但是他的琴又不必太考究,因为他也不通音律。

  《南史音律传》也讲说“他不解音律,而去续素琴一张。”音律都不通达还弄了一张琴叫做素琴。素到什么份上呢?就是一根琴弦都没有,说白了就是一段木头。但是他每每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一个人抚弄素琴,涕泗滂沲,周边的朋友只见他狷狂,不明究理,他喝多了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都走吧,但是这其中的真意是什么呢?过了几百年他的知音李太白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就是李白所说的“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的光影、空间、绘画营造出当代人对诗人酒醉独自抚琴的遥想

  天籁都装在他的心中,他还要琴弦何干呢?他可以在无弦琴上听见风踩过树梢的声音;听见小鸟的啼明;听见泉水跟山石的激荡;听到那云在天心,鱼翔水底,万古不灭,那种大自然赤子天真的欢欣,不是琴弦传递出来的呀!

  陶渊明一切都不考究,也没有什么礼数,但是他的心确实也是任何一个时代,当然也是任何一个书房都拘囿不住的。所以陶渊明的隐逸是真隐逸,因为他不是隐在一方田园里,他是隐在万古天真里。

  所以我说陶渊明的琴是无弦琴,陶渊明的书是不就功名的闲书。而他的琴,他的书,也都跟他的酒有关。因为他是一个酣暢万古的人,他的酒也都是一些浊酒。因为他自己有葛巾漉酒的故事。酿酒后要把酒篦出来时,没有细纱布,着急要喝这酒,从头上摘下头巾来急急地攥着一把酒糟,把酒篦出来,湿漉漉的头巾,啪!又扣回到头上,这就是葛巾漉酒。

  元好问说他:“一语天然万古心,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也是元好问说:“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不是叫“归园田居”,就是叫“饮酒”。你以为这老头是写诗吗?不过是把心中的一片天落在了纸上。这样的人,他有无边无际的大自由,这才是他真正要回来的理由。

  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所以他终于回来的时候,那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生最大的解放,还是自我的解放。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祈求来的自由,也没有被人施舍的解放。他真正不受功名绑架的;不受金钱绑架的;甚至他也不受人情的绑架;他不受世间各种伪命题的绑架;他不求他的孩子多么优秀;也不求他祖上显赫的功名;到他这里有什么样的传承,他只是求自己赤子天真,用生命性情打造一份万古自然。他要的无非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于丹:书房是有书香滋养灵魂的地方

 “归去来馆”中与诗人精神世界相应和的日常器物形成一虚一实的对照关系

  陶渊明是有时光的,大把的时光可以浪之。陶渊明是读闲书的,也不为考功名,只为了一种“不乐复何如”。陶渊明是可以喝施舍来的酒的。但是在酒里,他是能够酣暢的;陶渊明是可以弹无弦琴的,但是在琴上他触摸到了天籁。这就是“归去来兮”吧!所以我们人人的心都曾经在红尘中远行,那我们能不能有这样一间书房容纳自己的归去来呢?回来的地方,不见得都是有形的田园。中国人只有小隐才是隐于野的,那么中隐是隐于市,许多红尘大隐还是隐于朝的。

  我喜欢苏东坡说的一句话“万人如海一身藏”,一个人可以藏匿在人群之中,但是心如止水,有这样的一种万古悠然,看得到南山自现。这个境界自陶渊明开始,这位隐逸之宗,不只是给我们带来了田园的诗派,更重要的是开出了每个人心理的田园。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只是一种状态。今天在这里结缘陶渊明,听懂无弦琴。如果真的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那种解放,那么一瞬“田园”,也许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自己的“归去来兮”。

上一篇:陈传席:怎样才能画好写意画?
下一篇:诗人余光中—携带那枚邮票走向天堂
友情链接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

友情链接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311-86676562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3号

中浩第一商务北楼22层

邮编:050000

中华榜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4

电话:0311-86676562

法律顾问:河北高志廷律师事务所

e-mail:bangshuchina@126.com 中华榜书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04056号-2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69

技术支持:飞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