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涵义
编辑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循环往复。干支纪元以天象“斗柄回寅”为立春(岁首),亦即“春正”(正月),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7-9]
[3-5]
[10]
现行的“定气法”节气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得出。“定气法”(黄经度数)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合起来正好是廿四节气。其是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在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1-4]
[11]
立春气候特点
编辑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复苏,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时至立春,在北回归线及其附近一带,风和日暖、万物开始生长,气温、日照、降雨等,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1]
[4]
我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上。低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地区,包括热带、副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低纬地区,多雨、多风暴、光照足、湿度大,季节转换时降雨量、光照、风暴等,变化显著。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温差大,季节转换时气温变化明显。不同的纬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
[1]
[12]
“立春”是季节类节气,标示着进入了春季,代表温暖、生长。“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渐长,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交节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位于黄赤交角上的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在现代中国气候学(候平均气温)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0℃以上的始日作为划分为春季开始。
[1-4]
[12-13]
立春特殊纬线
编辑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我国境内。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天文意义上的四季转换时,这条北回归线(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北回归线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可估算为23.5度)的地方。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在天文意义上的冬春转换时,北回归线上(黄赤交角)的一边春意盎然,另一边却还是萧瑟的冬天。
[14]
立春节气确定
- 斗柄指向法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它是古人定方向、季节节气的标尺。如《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是谓帝车,以主号令,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北斗。”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像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北半球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特定地域的自然节律变化。《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传》指出了方位和后天八卦乃至《易经》的关系,也指出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和时间的关系。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摄提)。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历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的,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基本相符。
[4]
[8]
[10]
- 平均时间法
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汉至清初(1645年之前)以“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平均时间法”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15-16]
- 定气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称为“定气法”。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按黄经度数划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7]
[15]
立春历法融汇
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在历法上,“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
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太阳历是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9]
[17]
[18-19]
[10]
[20]
立春历法转换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双立春”与“无春年”是夏历(农历)中的概念,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或有“双立春”的年份,这是由于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如:2016年农历猴年是“无春年”,即,全年没有立春之日。干支历不存在无春年,因为每一年均是以“立春”为年之起始,立春节气一到,就是孟春开始了,所以年年有“春”。
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而农历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故闰年有25个节气,平年有23个或24个节气。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4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全年无立春日。
[21-22]
农农历有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7年),因年长长于回归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两头春”;无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长短于回归年,“无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约各占一半。这种规律以19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个别年份稍有出入。
立春民俗功能
编辑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乃开始之意,意思是从立春这天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光照、降雨等等变化规律。早在上古时代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了天干地支及二十四节气。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斗柄回寅”为立春(“春正”),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早在上古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25-30]
在秦汉以前,“春节”(正月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民俗被挪到了阴历一月一日。自立春岁节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先秦时期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岁首节庆的民俗不同,历法不同其岁首日期亦不同。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民俗在汉代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汉之后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节日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25-30]
立春祭:
立春(3张)
春祠荐新:
籍田: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1]
贴“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5]
立春节令食俗
编辑- 饮食文化
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 节气养生
注意防疾: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也滋生细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所以春天应特别注意讲卫生,防虫害,多开窗通风,防止疾病发生。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所以,春天都为风邪致病。《黄帝内经》说:“风者,百病之始。”因为其他几种邪气是借助于风气侵入人体的,像寒邪、热邪、湿邪等。
[36-37]
饮食调养: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时,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6-38]
立春文学记述
编辑立春节气歌
如下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3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4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诗词曲
立春谚语
-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 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 行下春风望夏雨。
-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 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
- 春寒有雨夏寒晴。
-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 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传统节气还跟得上气候变化?要传承也要发展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8-11-13]
- 2. 立春的意思是春天来了吗 立春诗话盘点立春的含义 .闽南网 [引用日期2018-11-14]
- 3.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 .南海区政府网[引用日期2019-12-17]
- 4. 立春的含义 .日历网[引用日期2018-12-07]
- 5. 【二十四节气】立春 .河南农业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2019-03-03]
- 6. 周明鉴,魏向清.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03:第208页
- 7. 太阳如何影响地球的阴晴冷暖? .扬子晚报网[引用日期2019-10-07]
- 8. 三皇五帝之前中后九皇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06-01]
- 9. 钦天监五官司历等.《大明万历五年岁次丁丑大统历》:大明朝钦天监,公元1577年
- 10. 历法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8-12-10]
- 11. 年与岁差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2-24]
- 12. 立春的天气特点 .天气网[引用日期2013-07-31]
- 13. 春节习俗知多少 这样做才够“年味” .天天快报[引用日期2019-03-03]
- 14. 候鸟南飞:到北回归线以南过年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12-24]
- 15. 当代农历“山寨”自西欧,并非弘扬中国传统 .网易[引用日期2018-12-12]
- 16. 古人如何掌握节气与纪年——从圭表说起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2-24]
- 17. 立春养生常识 立春后养生基本常识有哪些 .健康之家[引用日期2017-01-21]
- 18. 钦天监五官司书等.《大清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时宪书》:清钦天监,公元1751年
- 19. 钦天监五官司书.《大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时宪书》:清钦天监,公元1911年
- 20. 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8-12-10]
- 21. 这个猴年为何两头无“春”?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12-13]
- 22. 天文学家:虎年无春是由阴阳历转换造成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12-13]
- 23. 专家称"寡妇年"无科学依据:民间说法被刻意渲染 .中国新闻网 转引自南宁晚报[引用日期2015-02-03]
- 24. 猴年“无春”系正常历法现象 仅本世纪就有37次 .中国经济网.2016-02-13[引用日期2016-02-13]
- 25. 春节由立春祭神祈年演变而来 .二十四节气网[引用日期2019-07-09]
- 26. “春节”为什么不在“立春” .网易[引用日期2019-10-07]
- 27. 传统民俗:立春的典故来源及相关民俗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8-12-08]
- 28. 中国多种传统习俗迎接“立春”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07-09]
- 29. 立春︱春之开始,万物复苏 .浙江新闻网[引用日期2019-07-09]
- 30. 2月4日17时46分“立春” 民间“迎春”“打春”“咬春”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8-11-14]
- 31. 立春习俗多 迎春打春忙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07-09]
- 32. 立春祭 鞭春牛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9-03-03]
- 33. 雨水歇脚 明媚阳光迎大寒 .桐庐新闻网[引用日期2019-03-03]
- 34. 2007年立春之日的特殊禁忌(组图) .山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1-30]
- 35. 过年贴春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贴春联有什么禁忌讲究规矩 .闽南网[引用日期2019-07-09]
- 36. 立春养生有讲究 .梅州网[引用日期2019-12-13]
- 37. 立春好养生饮食讲究多 .网易 转引自京华时报[引用日期2015-02-03]
- 38. “立春”养生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12-13]
- 39. 立春各地习俗和节庆活动 .华夏经纬网 [引用日期2014-09-07]
- 40. 立春节气的由来 .中国兴农网[引用日期2013-07-31]
- 41. 立春谚语 .三联[引用日期2013-07-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