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扇面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类,主要有团扇和折扇两种形式。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风流所及,还影响到邻邦朝鲜和日本。《晋书》载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人的六角竹扇题字助售的故事,这是文人与扇子结缘的一个生动例证。
网络配图
不过,竹扇一般以竹篾编成扇面,表面很不平整,髹漆过的竹扇难于存留墨迹,不太适合用作书画扇。书画扇的缘起其实可以上溯到更早,西汉成帝时班婕妤有《团扇诗》云:“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网络配图
团扇多以圆形的竹木为骨架,绷嵌轻薄的绢素作扇面,故又称为“纨扇”,纨扇轻巧玲珑,素雅鲜洁,便于在幅面上题字作画。唐人张彦元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东汉三国时代“杨修画扇,点墨成蝇”的故事,从情节背景看,更可能是在纨扇上作画。画史记载,六朝以至隋唐,许多画家都曾在扇子上濡墨挥毫的经历,书画扇作为书画艺术的一个新品种几乎与手卷、立轴一样古老。
网络配图
虽然早期的书画扇实物已经不得而见,但从保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绘画原作及摹本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团扇上绘有精美图案的形象资料。唐代团扇均有装饰,一些对花、对鸟图案或为织绣,另有一些山水及花鸟在构图和用笔上明显属于绘画范畴。两宋时期,在团扇上题字作画的风气更为流行,并得到了皇帝及贵族们的提倡,以宫廷院体书画为代表的扇面艺术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优秀的宋代团扇书画保存下来。
网络配图
纸扇开始在书画扇中崭露头角,折扇也称“聚头扇”或“撒扇”,起源于日本,北宋年间经由日本、朝鲜的使臣和商人传入我国,南宋时折扇生产与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临安(今浙江杭州)还出现了专门的折扇店铺。但由于当时工艺不够考究,折扇扇骨较少,扇面用纸粗糙,不宜题字作画,只能供一般市民日常使用,未能引起文人雅客的注意。
网络配图
明代初年,在明成祖朱棣的倡导之下,折扇开始在社会广泛流行。折扇的工艺也迅速提高,扇骨材质有竹、木、牙、角、玳瑁等,扇面用纸分为多层,反复加工而成,有素面、泥金、洒金等多种类型,制作精工。
网络配图
明中期以后,折扇生产形成了苏州和四川两大中心。本土化的折扇还反传日本,被称为“唐扇”。折扇以其体小、便携、式样优雅、宜书宜画等特点,深得文人雅士所喜爱,并很快取代团扇成为扇形的主流。
网络配图
团扇在退出时尚舞台后,逐渐向工艺扇发展。明代出现了双面绷绢的纨扇式样,可以一面题诗,一面作画。清代纨扇绢面多施矾胶,光滑细腻,能充分展示书画者的笔墨技巧,因而受到不少名家青睐。
网络配图
团扇还在宫廷中确立了一定地位,现存的清宫宫扇制作精美,形制多样。一些工艺纨扇薄纱通透,上面绘、绣花卉草虫。扇柄多以羊脂玉、翡翠、犀角、象牙及名贵香木制成,并配以雕制精巧的支架,犹如扇形插屏,极为秀雅。
网络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