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亚1月21日电(记者 郑玮娜) 以三亚英墩、陵水桥山和莲子湾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日前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记者21日在三亚英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看到,联合考古队继续在英墩遗址进行挖沙清理作业,筛检遗物,正在进行第二季度考古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经过一年的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社科院考古博士刘业沣介绍,英墩遗址位于三亚市海棠区江林村东约1.5公里,面积达15000平方米,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目前在华南地区极为罕见。
2014年底至2015年5月,考古队对英墩遗址进行了第一季度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225平方米。通过发掘,该遗址堆积颇丰。以遗址中偏南部探方为例,堆积共有11层,早期堆积(第3层以下,包括第3层)中所出的陶器见夹粗砂陶和夹细砂陶两系,夹粗砂陶器型为平底盘,应为炊器;夹细砂陶有罐、钵、小杯等器型。此外,遗址中还出土磨光红陶片、石器、细碎鱼骨、骨器、动物遗骸、鱼骨串饰等。
刘业沣说,英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沙堤遗址,又是贝丘遗址,出土遗物丰富。遗址出土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将为三亚海棠湾以至海南岛东部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古人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古环境变迁以及古人对此的适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此外,海南岛背靠华南大陆,面向海洋,是“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一般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因此,英墩遗址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意义重大。目前三亚市海棠区正在设法对遗址进行抢救发掘保护,加强管理,并着手开展学术研究和文物展出。
据了解,2012年12月至今,联合考古队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三亚英墩等遗址。同时,对万宁至三亚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万宁港门岭西、南国,陵水六量岭下、走风,三亚下丈、燕鸟坑等近40处遗址。这些遗存的年代在距今6000—3000年间,涵盖了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桥山遗址发现了海南地区首座史前墓葬,且该墓葬出自难以分辨遗迹单位、难以保存人类骨骸的沙丘遗址,弥足珍贵;莲子湾遗址亦见有人类骨骸出土。”刘业沣说。
刘业沣说,通过关键的层位关系,他们建立起“英墩→莲子湾→桥山”的基本年代框架,并据此构建“英墩→莲子湾→桥山→走风”的编年序列,这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基石。而且,这些遗存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北与华南大陆的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南与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有所关联,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重要据点。
|